夏季户外出行,这些意外伤害要警惕

发布时间:2025-08-26 10:14  浏览量:1

夏季是户外活动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

例如中暑、溺水、蛇虫叮咬、跌倒扭伤等

那么我们在出行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意外发生时该采取什么措施?

风险原因: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易引发脱水。

主要表现:口渴、尿少、头晕、乏力、恶心,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

预防措施:

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应对方法:迅速将人员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用湿毛巾冷敷头部,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风险原因:溺水时人体无法通过呼吸获取足够的氧气,进而引发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恢复心跳和呼吸,也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

主要表现:头部后仰、嘴巴张开、无法呼救、肢体动作慌乱;不典型表现是安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可能是因为溺水者已经处于缺氧昏迷状态,身体失去了自主控制能力,多见于儿童。

预防措施:

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避免在水库、江河等水域嬉水游泳。

游泳时应有成人陪同,儿童必须佩戴救生设备。

应对方法:发现溺水者切勿盲目下水,可抛掷漂浮物或拨打119求助。

风险原因:炎热的夏季是很多蛇虫活跃的季节,如蝮蛇、竹叶青、黄蜂、蜜蜂、蝎子、蚂蟥、蜈蚣、蜘蛛等。

主要表现:被有毒蛇虫蜇刺、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排泄物可引起皮肤炎症、红肿、瘙痒,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

穿着长袖衣物、高帮登山鞋、厚袜子,减少皮肤暴露。

进入草丛、树林等昆虫密集区域前,用棍棒、树枝击打草丛树枝弄出动静,将可能藏匿的蛇虫吓走。

应对方法:被叮咬后,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冷敷缓解症状;若出现发烧、皮疹、出血点等过敏情况,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风险原因:夏季多雨,地面湿滑,户外地形复杂,易发生跌倒、滑倒。

主要表现:疼痛、肿胀、畸形,严重者无法活动。

预防措施:

穿着防滑、合脚的登山鞋或运动鞋。

攀爬时注意脚下安全,抓牢扶手,不做危险动作。

携带必要的急救用品,如创可贴、绷带等。

应对方法:立即停止活动,冷敷伤处减轻肿胀疼痛,加压包扎固定,抬高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回流;若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或无法活动,及时就医。

风险原因:高温环境下食物易变质,饮水不洁易引发肠胃疾病。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可能导致脱水。

预防措施:

携带干净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生水。

食物需密封保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

需低温保存的食物不宜在常温下放置。

应对方法:初期可采用催吐、导泻等方法,若出现呕吐、腹泻、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时,及时送医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