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牛市,怎说不牛就不牛了?
发布时间:2025-08-27 15:55 浏览量:1
2025年8月27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再度突破3万亿元,4000余家上市公司股价待涨。微信指数显示,“牛市”一词的搜索量陡增,社交媒体上弥漫着一种熟悉的躁动与不安。小红书上一位用户的比喻引发广泛共鸣:“最近的牛市,让人有一种在跟富二代谈恋爱的感觉。心里明知道一定会分手但是不确定是哪一天。每天都在纠结要不要捞完这笔就走人...”然而市场总是快人一步,没等投资者捞完这笔,“富二代提起裤子就不认人了”——A股再次上演高台跳水,将一批批投机者套牢在高点。
这个精妙的比喻揭开了中国股市的层层面纱:那是一场没有爱情的感情游戏,一方渴望短暂利益,另一方从不承诺未来。散户与市场的关系,恰如物质主义者与富二代的周旋:表面光鲜,内里空洞;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明知结局惨淡,仍自欺欺人地相信能及时抽身。在这场集体幻觉中,股市不再是资源配置的场所,而沦为巨型赌场,每个参与者都相信自己不会是最后接盘的那一个。
中国股市的“富二代”体质有其深刻根源。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政策市特征始终明显,“国家队”动向成为风向标,使得市场难以形成稳定预期。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A股经历11轮牛熊转换,平均每两年经历一次完整周期。相比之下,美股牛市往往持续近十年。这种极端波动性塑造了投资者的短期主义:2025年上半年的散户投资者平均持股周期仅42天,是美股散户的五分之一。当投资退化为投机,股市从价值发现机制异化为“看谁跑得快”的游戏。
在这场无爱之交中,各方角色分明。上市公司如习惯性挥霍的富二代,依仗先天优势却缺乏回馈意识——过去十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远低于成熟市场70%的水平。机构投资者如同精明的媒人,利用信息优势在泡沫中套利。而散户则是渴望“捞一笔就走”的投机者,带着侥幸心理参与这场必输的游戏。2025年二季度的调查显示,78%的新入市投资者认为“能够在市场转向前获利了结”,这种集体自信恰是牛市最大的危险。
技术变革为这场游戏注入了新变量。社交媒体的即时传播放大了市场情绪,量化交易以毫秒级速度收割波动利润,小程序和炒股软件将投资简化为一场手机游戏。当买卖股票变得像刷短视频一样轻松,投资的严肃性和风险意识被彻底消解。微信指数成为新时代的“擦鞋童指标”——当连街边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时,市场顶部就不远了。
要打破这种无爱循环,需要各方重新定义与市场的关系。监管层需从“父爱主义”转向制度建设,培育长期投资土壤。上市公司应摒弃圈钱思维,真正回报投资者。而普通投资者更需要认清一个事实:与市场博弈如同与富二代谈真情——最终受伤的总是心存幻想的一方。唯有将投资视角从“捞一笔就走”切换到价值发现,中国股市才能从赌场回归市场本源。
股市本质应是时间玫瑰的绽放之地,而非零和游戏的赌场。当最后一个投机者认清“富二代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的现实,这个市场才能告别青春期躁动,走向成熟与稳定。在那天到来之前,大多数人的“捞一笔就走”,终将成为“又被捞了一次”的悲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