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翅膀④ | 千万次穿引织就新生 谢文强与他的“鞋带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28 15:51  浏览量:1

编者按:长沙市残联与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梦想的翅膀》专题,见证长沙残疾人群体以坚韧为楫、以梦想为帆,在创新创业的潮头、在文化艺术的殿堂、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用不屈灵魂书写“我能、我行、我可以”的时代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通讯员 刘军 长沙报道

2016年那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午后,宁乡市煤炭坝镇的泥瓦匠谢文强,从没想过脚下那片不起眼的湿滑青苔,会瞬间变成命运里一道冰冷陡峭的断崖。从三米高的屋顶重重坠落,“腰椎神经断裂,高位截瘫”的诊断书,狠狠扎透了这个“拼命三郎”的脊梁。曾经,他靠这双布满老茧却有力的手日挣三百、稳稳撑起全家生计,如今,连简单的翻身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生活的重锤却没有半分停歇。2018年,妻子为给生病的小儿子买救命的药匆匆外出,却不幸遭遇无证酒驾肇事逃逸,永远离开了他和两个尚需依靠的孩子。一边是刚考上大学、正需学费的大儿子,一边是尚在读小学、满眼懵懂的小儿子,家里仅有的那点低保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薄得格外刺眼。望着孩子们衣服上洗得发白、缝了又缝的补丁,谢文强枯坐在冰冷的轮椅里,指甲深深掐进毫无知觉的大腿,只剩一句无声的叩问在心里反复打转:“我……我真的成了废人吗?”

一扇门,一双鞋,一线光

就在这个家像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时,院外的木门突然被轻轻敲响,门开后,穿着“清泉阳光”红马甲的罗老师走了进来,身上的红色在昏暗的屋里格外显眼,她没说半句空洞的安慰,只递来一句落地有声的邀请:“谢大哥,跟我们去托养中心吧,有活儿,坐着就能干!”

2018年早春,风里还带着一丝未散的寒意,谢文强揣着对未知的忐忑,又裹着对孩子的不舍,被缓缓接到了宁乡市清泉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一进院门,此前的不安便被悄悄抚平:窗明几净的宿舍里,阳光正顺着玻璃往下淌;走廊栏杆上,晒着带着阳光味道的暖融融被褥;院子里,几个晒太阳的残友见了他,立刻露出善意的笑容,远远地打招呼……一丝久违的暖意,像春日融雪般,悄悄融化了他心头冻了许久的坚冰。

第二天一早,罗老师推着他来到“梦想就业工作坊”。推开门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他足足愣了几秒:几十个和他一样身有残疾的人,正低着头,指尖飞快地专注忙碌,屋里没有沉闷的叹气,只有细碎却有序的声响。罗老师把他推到一张特别的操作台前,声音里带着笑意:“试试这个?”这张台子比普通的矮了一大截,边缘还贴心装了防滑的橡胶条,轮椅一推,便能稳稳当当地滑入。再看桌上,一双崭新的白色运动鞋静静躺着,旁边放着两根泛着光泽的长长的鞋带,像在等着他伸手。

在“清泉阳光”工坊里,谢文强用千万次穿引织就新生。

第一次拿起鞋带,他的手指僵硬得像生了锈,完全不听使唤。软滑的鞋带在手里像调皮的小泥鳅,要么“溜”着穿错孔,要么穿好了松紧也差一大截。不过片刻,汗水就顺着额角往下淌,悄悄浸湿了鬓角的头发。旁边一位拄着拐杖的小伙子见了,慢慢探过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大哥别急,我刚来时,一天能穿错五双呢!罗老师和就业辅导员教得可细了!”话音刚落,穿着红马甲的就业辅导员曾老师就快步走过来,轻轻蹲在他轮椅旁,耐心地一步步演示:手指怎么捏带子更稳,网格穿引的窍门在哪,力道如何控制才均匀……从一开始的“穿错孔”,到后来慢慢找对感觉,每一步都有一双温暖的手陪在旁边。那天中午,食堂的饭香飘进了工作坊,谢文强却没动,他盯着桌上的鞋,握着鞋带,一遍又一遍地默默练习,像是要把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牢牢攥在手里。

指尖的茧,心头的暖

穿鞋带这活儿,看着不过是“穿、拉、插”的简单动作,真干起来却像钝刀割肉般磨人。日复一日,指尖在鞋带与鞋孔间反复摩擦,没几天就冒出了亮晶晶的水泡,稍一用力便钻心地疼。谢文强舍不得用一片创可贴,那是能省则省的“开支”,每晚只舀一盆温热的热水,把肿胀的手指浸在里面慢慢泡,第二天醒来,依旧攥着鞋带准时坐在工作台前。他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支撑着他:“多穿一双,就多挣三毛钱!儿子们就能多吃顿肉,不用总啃咸菜!”

第一个月发工资那天,当装着600元的牛皮纸信封递到手里时,谢文强的指节都攥得发白,那几张薄薄的纸币,在他掌心却重如千斤,压着全家的生计,也托着他久违的底气。他几乎没半分犹豫,当天就往学校寄了500元,附在里面的纸条上,只一笔一画写着一行字:“省着点花,爸能挣钱了。”字迹算不上好看,却透着藏不住的郑重。

儿子的回信成了他最强的“燃料”。从那以后,他开始“卷”自己:别人日穿200双,他就盯着300双的目标;别人午休时聊天,他还在对着鞋带反复练手法。指尖缠满了五颜六色的胶布,肩膀贴着带着药味的膏药,可心里那簇火苗,却越烧越旺,把疲惫都烧得一干二净。工资也跟着他的努力往上走,从600元涨到800元,再到1000元,每多一笔,他眼里的光就亮一分。他像个精打细算的老管家,把钱分毫不差地分成三份:一份寄给大儿子当学费,一份留着小儿子的生活费,剩下的就小心存起来,攒成家里的“应急钱”。后来工作坊拓展了串珠、包装组装的新活儿,他第一个凑上去学,哪怕手指再酸、眼睛再花,也不肯落下;多会一样,就能多挣一点,就能给孩子们多添一份保障。

2019年秋天,当小儿子背着他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天蓝色新书包,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喊:“爸爸,老师夸我书包好看,说比同桌的还漂亮!”时,谢文强握着手机,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眼角却有温热的泪滑下来,他赶紧用手背蹭掉,笑着应:“喜欢就好,喜欢爸再给你买新的。”

清泉阳光,也渐渐从“托养的地方”,变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家”。

看到新来的脑瘫小伙对着鞋孔手足无措、急得额头冒汗时,他会自然地滑着轮椅过去,像当初就业辅导员耐心教他那样,把着小伙的手,一步一步教怎么穿、怎么拉,哪怕重复十遍、二十遍,也从没半分不耐烦。不知不觉间,“谢师傅”成了工作坊里大家最信赖的称呼。“低保金是政府的关怀,咱得记着这份好。”他常跟身边的残友们说,语气里满是真诚,“但这穿鞋带挣的钱,是我自己一个孔一个孔、一根带一根带穿出来的!这不一样!”说这话时,他坐在轮椅上,腰杆却挺得笔直,眼里满是不输给任何人的骄傲。

鞋带尽头,是希望的原野

日子在千万次的鞋带穿引中静静流淌,像一条藏着力量的河,而希望,就伴着指尖的茧子,在时光里悄然生长。2021年那个夏天,当儿子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递到他手上,他的眼里满是喜悦。他终于靠着这双磨出厚厚硬茧、却从未放弃的手,把孩子托举出了大山!

小儿子也没让人费心,如今已是煤炭坝中学里成绩稳居前列的优等生。有次作文课上,孩子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却用一双手、一根又一根的鞋带,穿起了我们家的希望。”谢文强把这篇作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找了块干净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把纸页工工整整叠好,珍藏在枕头底下,那薄薄的几页纸,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是他这辈子最无价的勋章。

小岗位,何以载动千万斤?

谢文强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宁乡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这幅铺展在大地上的温暖画卷中最动人、最有力的一笔。这绝非简单的“给口饭吃”,而是一场为残障群体“筑梦”的用心实践——宁乡市残联主动牵线,与清泉阳光这样满怀温度的托养机构紧密协作,一步步摸索出“托养+康复+就业”深度融合的道路,像为残障人士搭建了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

那些在旁人看来“不起眼”的穿鞋带、串珠、包装活儿,被他们精心拆解、设计成标准化的生产链,工作人员还一次次主动对接企业,跑订单、谈合作,只为给残疾人争取到稳定、体面、能靠双手谋生的就业机会。在清泉阳光,舒适的住宿、专业的康复训练、贴心的心理疏导、实用的技能培训环环相扣,像一套精密又温暖的齿轮,推着残障人士从“勉强活下来”,一步步走向“挺直腰杆站起来”,再到“满怀底气强起来”。目前,宁乡市已有近千名残疾人通过类似的辅助性岗位,找到了生活的支点;这些岗位每年为特殊家庭带来超百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还送去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尊严。

明天,清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他依然会准时出现在那个熟悉的、为他量身定制的工作台前。每一次穿引,都像是在命运崎岖的绳索上,打一个愈发坚韧的结;每一双完工的鞋,都承载着一个从绝望中重新站起的灵魂,一根小小鞋带里,藏着一个社会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