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围堵,官司不断,电商多多到底做错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31 23:44 浏览量:14
距离22日TEMU 跨境商家因巨额罚款前往拼多多总部抗议,尚不到一周,29日这些被各种理由扣罚的商家,再次聚集奥园围堵抗议。
可以说由电商平台引发社会舆情,拼多多也算是开行业之先河了。
争议的本质还是钱,准确的说是商户的血汗钱。累计近1.4亿的巨额罚款,涉及商户400余家。导火索依然是平台规则。多多的商业逻辑依然是讨好买家,垄断市场,吸血商户。
这些外贸商家,即便是鞋码问题,也要被扣上“商品不良”的帽子,动辄面临1000元以上的罚款。至于平台外贸仓自己不收货,或发运时间问题,却往往也要对商户动脑筋,罚上一罚。
似曾相识吗?
国内版本的多多,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唯独多多沦是舆论修罗场。而京东、得物,哪怕是淘宝也不至广为诟病呢?
不明真相的群众,总是对多多的行为大加赞赏,并且永远在混淆 规则 与 规则裁判 之间的概念。
仅退款是为了处罚售卖假冒伪劣,罚金是为了惩戒不完善的服务,这个常规的认知下掩盖了电商的真正的黑幕:售假贩假,根本不在乎仅退款。成本2毛,卖你几百的黑五类,压根儿不怕你仅退款,息事宁人。
笔者常说,规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违规的界定,责任方的认定。这件事,多多历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假如规则认为不留头发就要违规,那婴儿和秃头岂不是百口莫辩?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公正地处理每一笔交易,本身就是平台应当承担的义务。而这些规则本身面目模糊,比如何谓质量问题,如何界定。
搞笑的是,以鞋子为例,很多商家因为买方以“尺寸不符”为理由,发起退款退货。平台参照鞋码偏大或偏小的相关规定,对商家处以了万元内的罚金。
同样的情况在拼多多上也屡见不鲜,以功能缺失,或不符合预期等发起退货申请,往往导致商家承担一定比例的质量罚金。
其余的包括物流问题、沟通问题、售后问题,平台都有对应的举措对商户予以监管。
然而监管的手段,仅仅是人工智能的截取,系统的识别判定,以及掩藏得极深的申诉入口。
到了人工环节,商户又发现,提供的选项不全,根本无法进行详细的自主申诉。
事前无搜证,事后无跟踪,颟顸懒散的做事方式,给商家造成的财物损失,累计到今天,极有可能是一个网民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当然,极有可能是刻意的商业行为。)
要知道,我国电商的从业者过亿啊。多多为代表的商业平台,实质上已经是全中国最大的劳务市场。更何况电商从业者投入了金钱和体力。如果不对这些平台的行为,予以矫正和监督,任由其恣意妄为,只会让我们的电商环境泥沙日下。
当然笔者不能说,多多后台如何如何,网上有大大小小,虚虚实实的传言,但如此竭泽而渔的商业风格,放在任何一个民企电商平台,恐怕早就被有关部门问责了。
世间人有话说:
某些平台,通过背刺衣食父母来完成PI业绩,垄断流量市场,啃老啃到爹娘的头上,也算是中国商业的经典范式了。
但互联网平台的虚假繁荣也该收场了!平台的高管们,不要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KPI了,唯利是图了,睁眼看看现在的经济环境,摸摸良心,去认真地对待每一位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