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困难就“颓废”?并非孩子懦弱无能,家长的调节是催化剂

发布时间:2025-08-29 14:07  浏览量:1

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孩子明明会系鞋带,可一遇到鞋扣卡了就扔鞋哭;明明昨天还敢爬滑梯,今天见有小朋友抢就缩在你怀里说“我怕”;甚至作业题稍微绕点弯,就把本子一合说“我不会”。你急得直跺脚:“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可你没看见,他的“躲”,其实是在说:“我需要你教我怎么面对。”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躲”是性格缺陷,其实不是——孩子的大脑还没建立“困难=可解决”的认知。就像你第一次学开车,遇到红绿灯熄火,第一反应也是慌;孩子第一次遇到“不会做的题”“抢玩具的小朋友”,他的本能就是“躲”,因为他没见过“怎么解决”。

还有的孩子是习惯了依赖:你总帮他穿衣服、背书包、甚至帮他跟小朋友道歉,他会觉得“反正有人帮我,我不用自己面对”。更关键的是,他怕失败——上次他拼积木倒了,你说“你怎么这么笨”,这次他干脆不拼了,因为“不做就不会错”。

孩子的“躲”,从来不是“懦弱”,而是他的“自我保护”,就像小时候他摔了跤会哭,是在告诉你“我疼”。

你有没有发现,当孩子躲的时候,你的反应直接影响他的选择?比如孩子做手工剪坏了纸,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他下次会更不敢剪;可如果你说“哎呀,这个角剪歪了,咱们试试用尺子比着剪,怎么样?”,他会凑过来跟你一起试。

因为他从你的态度里读到了两个信号:“困难不是我的错”“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反之,如果你批评他“胆小”“笨”,他会把“躲”当成“保护自己的方式”——既然做了会被说,那不如不做。

还有,你平时处理困难的方式,他都看在眼里:你遇到电脑死机的时候,是骂“什么破电脑”还是说“我得查一下怎么重启”?孩子会跟着学——如果你面对困难是积极的,他也会觉得“困难没什么可怕的”。

其实让孩子不怕困难,不需要复杂的方法,只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比如:

第一步,先共情,让他觉得“你懂他”:当他说“我不会做这道题”,你可以说“这道题的图确实有点复杂,我刚开始也没看懂”,而不是“这么简单都不会”。他会觉得“妈妈懂我,那我再试试”。

第二步,分解任务,让他觉得“我能做到”:当他怕爬高滑梯,你可以说“咱们先爬最低的那层,等你觉得没问题了,再试上面的”,而不是“勇敢点,爬上去”。大任务变成小目标,他会觉得“我能完成”。

第三步,夸过程,让他觉得“努力比结果重要”:当他拼了半小时拼图没拼完,你可以说“你刚才很认真地找每一块,这个耐心真了不起”,而不是“怎么还没拼完?”。他会记住“就算没做好,努力也会被夸”。

还要记得,当他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要在:比如他跟小朋友吵架了,你可以说“你想自己解决,还是需要我帮你跟他说?”,让他知道“就算我搞不定,还有爸爸妈妈在”。

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树苗发芽,需要阳光(鼓励)、雨水(耐心)、和土壤(安全感)。你不需要逼他立刻变成“勇敢的小孩”,只需要在他躲的时候,说一句“我懂你”;在他试的时候,说一句“你真棒”;在他怕的时候,说一句“有我在”。

慢慢的,他会从“躲在你怀里”变成“拉着你的手往前走”,从“我不会”变成“我试试”。下次当孩子躲的时候,不妨蹲下来,笑着说:“咱们一起解决,好不好?”

你会发现,那个“胆小”的孩子,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