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近代工匠行业和工匠人浅析 (第二辑)
发布时间:2025-08-03 00:23 浏览量:16
在历史的长河里,杞县的工匠行业和工匠人,大部都是自己″自起锅灶,找米下锅",自谋生路,养家糊口,几乎没有官方企业,官方人员很少介入(官方职能管理除外)工匠行业生产经营领域。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杞县知县姚理贤首次创办了官方第一个企业丝线厂。到了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邑绅孟照朴、常三省、步凤书三人主导下,在县城三眼井北边(今坊子街)创办了织染厂,分织布和印染(染色)两种行业。
官方介入工匠行业(企业)管理经营,引导服务,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后得到了体现。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就将一大部分精力用在发展手工业和地方工业上,对其加强领导,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引导服务。1950年就开始创办了傅集轧花厂、新华烟厂和大众铁工厂。1953年,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之后,全县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逐步走上繁荣,全县社会购买力大大提高,一家一户个体手工业生产方式己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年,杞县第一个手工业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在傅集宣告成立,至年底,全县12个区都建立了铁木业生产合作社。随之而后,在柿园、官庄农村以及葛岗东空桑、平城白丘也都组织了很多铁木业生产合作组。这些社组的成立和工匠人的积极参与,对建国初期发展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市场,繁荣经济,搞活流通,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众多的工匠行业中,人们对穿戴之类的产品看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鞋子和人们的日常行动息息相关,一步也离开。在杞县乃至周边地区,鞋子自古以来都是农家妇女为自己家庭成员自做自用,经营者为数甚少。直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杞县西北白丘(今平城乡白丘村)人王金义,第一个在杞县城内开设鞋铺,独家经营,铺内只有王金义夫妇和雇来的老师王俊青3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杞县南张屯村(今五里河镇张屯)人张洪义,在郑州当学徒学做鞋,出师返杞后,经人介绍去王家鞋铺当老师,张去了之后,王俊青被辞退,店铺仍然是3个人经营。经商定,王金义每个月发给张洪义四块银元的工资。经营范围主要是来料加工;还生产部分布鞋,材料是北京粉底毛呢面,月生产量在150双上下,每双售价一元五角,加上来料加工,月收入在320元左右徘徊。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王金义因故被捕,鞋铺散伙。
尔后,张洪义又到高阳集(今高阳镇)与人合办开设鞋铺,合伙经营,铺内共有师徒9人。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因赊账赔钱鞋铺难以为继,最终关闭。是年年底,张洪义和爱人朱秀芬,在杞县城内城隍庙前街又开设鞋铺自营。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迁往城隍庙西廊坊一间屋内,主要是来料加工,绱一双鞋能得到十个铜板的收入,这样,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张洪义、朱秀芬、王荣贞等人经政府部门批准成立了制鞋组,归属于地处县城文化西街5号的皮革社。次年,经县供销社李志邦联络,吸收了开封县、兰封(今兰考)县秦正方、米井太、朱荣春、朱荣珍、赵义等几名制鞋艺人,成立了一个制鞋组。后经政府部门协调,张洪义制鞋组与这个组合并,该组人员达到9人,主要业务以来料加工和生产布鞋为主,他们仍归皮革社领导。1956年,制鞋组与皮革社分开,经政府部门批准,正式成立杞县制鞋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称合作社或鞋社),并吸收了张景玉等几名新社员,隶属手工业联社,张洪义任主任,李志壮任会计,他们都不脱产。1958年,鞋社与被服社、制帽社合并,上级明确由王文涛负责,张洪义只负责制鞋组,地址在中山南街路东。归城郊公社工业部领导。次年上半年,鞋社与被服社、制帽社分开,张洪义任主任,翟传法任会计。是年,由马丙友带领的到登封大炼钢铁人员30人,返杞后分配到鞋社。由于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工作中,一些动作既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人们恐怕犯下"右"的错误而招来麻烦。所以,一个不起眼的鞋社,一下子塞进去几十个人,也无人敢提出异议。这时,企业名字也由鞋社改为鞋厂,是时,鞋厂有职工120人。人员多,资金短缺,他们以生产麻线、纳布鞋底来安排生产。直到1960年,政府号召青年支农支边,一部分人员下放到农村,又分两批人员奔赴外省,支援祖国边疆建设,是时,鞋厂仅剩下35人。1961年底,鞋厂脱离城郊公社改称鞋社,重新归县手管局领导。是时,张洪义任理事会主任,秦正方任副主任,米井太、朱荣春分别任监事会正副主任。1962年,经手管局副局长楚振民协调,柿园供销社制鞋组技术骨干王中占、梁美玉和技术熟练工王敬兰、周凤兰调入鞋社,技术力量得到加强,生产经营也日趋正规。
1966年,一场风暴席卷全国,手管局瘫痪,人员被下放到杞县曹屯农场等地参加劳动。在′′无政府"状态下,鞋社也处于半生产半"运动"状态。1968年,县革委成立后,在原手管局地址成立了杞县综合服务社,主任分别是王宪武、胡全信和赵梦福;副主任有李宪荣(女) (在任此职时,她于1971年中共杞县第三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县委委员)、李君良、张洪义、王成宪和柳明臣。综合服务社归县革委直接领导,下属企业有鞋社、针织社、被服社和印染社。鞋社和综合服务社一个院;针织社在南门里路东,和建筑社为邻,与综合服务社隔路东西相望;被服社以门店为主,在中山大街路西(现工商银行对面);印染社在玉泉街三眼井东边现关帝庙处及其后院内。1972年,杞县综合服务社撤销,所属四个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归县革委工交组领导。
后来,中共开封地委,调时任巩县回郭镇公社党委书记刘善安到杞县任县委书记,刘善安开启了杞县企业改革第一步,他说,在巩县,社办队办企业都称呼厂,我们县办企业不能再称"社"了,为使我县工业产品更好更快地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以后企业一律称为"厂"。此后,县直各企业和各公社铁木业社均由″社"变为″厂",各公社机械厂就是从这个时候叫起来的。杞县制鞋社、杞县针织社、杞县被服社、杞县皮革社、杞县修配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此由"社改称为"厂";此时的印染社仍为旧称,不久转行生产卷烟,改称为杞县卷烟厂,地址仍在关帝庙及以北的一个大院里。
再说修配业。杞县最原始的修配行业大都是工匠人游乡经营。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杞县只有吕耀云在中山大街十字路口南边路东设自行车修理部。当时,杞县城西关周彬、县东北唐寨(今城郊乡唐寨)村张世荣二人,在修配部帮忙学艺(不算收徒,只管吃无工钱)。主要开展自行车修理业务。当时全县只有5辆自行车,都是福音堂和天主教堂的车,由于车子少,收入低,又增添了打马掌(运输生产骡马和战马)、修枪、修表等业务。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前后,又开展了修汽马车、斗车、汽灯等业务。在此期间,修理部先后收张书堂、靳禄安、张立敬、刘丙银四人为徒。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由于社会上车辆增多,机械化的幼芽开始萌发,县城先后又增加了郭秀峰、高奇峰两家修配部,郭家铺以打马掌为主,兼营修配,从业人员3人。高家铺以修配为主,2人从业。直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又增加史永昌、刘长林两个门店从事修配业务。这时,杞县城内共有5家修配铺(部),从业人员发展到11人,一直持续到全国解放。
1953年,在党对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加入互助组,是年,张传付、史永昌、史纪书、高振东、程广修、王殿文、王喜堂、王西凤(女)等人,在县城中山大街大口南路东,成立了杞县城关修配互助组,张传付任组长,史永昌任副组长。次年,刘长林、吕耀云、吕纪端、吕继来,王西臣、王喜伦等人又相继加入。他们由杞县手管科领导。1955年,又有一大批从事修配行业人员加入了该互助组,他们是:张提祥、夏克典、宋洪太、段长喜、冯茂昌、靳锡田、李运昌、张永义、梁振德、晁世清、马贵田、刘守俊、刘继云等。是年底,该组人员达近40人。到了195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由"组"转"社",该组改为杞县城关修配生产合作社,张传付、史永昌分别任正副主任。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车床和翻砂、电焊、气焊等设备,修配业务也扩大到修理弹花机、轧花车、缝纫机等。同时,也增加了白铁活业务,主要以镀锌板(俗称白铁皮)为原料生产水桶、水壶(水壶又分浇花用、烧水用和加油用多个品种)、水瓢和卖油用的油葫芦、油提子、聚碗等等。
后来,修配社几经与南关铁业社合并、与杞县竹木合作社合并,然后,又分开的几合几并几分,才以此为班底,成立了杞县综合修配合作社,既杞县修配厂之前身。他们先后归杞县人民政府手管科、城郊公社工业部、手工业联社、手管局、县革委生产组、县革委工交组、工交局、工业局、二工局、轻工局领导。史永昌、高奇峰、刘继云、程广修、刘守俊、晁世清等一批老工匠人、老工人、老艺人在修配厂一直干到退休,安享晚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