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17个老物件,认识一半算你厉害,全部认识的都老了吧

发布时间:2025-08-02 14:19  浏览量:12

说起布票、粮票、肉票,煤油票,甚至当年要靠票据换棉花,脑子里很容易就浮出某种泛黄的纸片味道!那些票,一张小小的纸,却曾撑起一家人衣食冷暖。眼下还活跃在网络、在广场晒太阳聊家常的这些人,谁没摸过几张票?不摸也见多了。要说“见多识广”,可能没人比得上这些已经见过各种老物件的长辈了。可这些票,不就是当年最普通最扎手的日子写照?小时候家里柜子缝里塞着几张,珍惜那点儿票比珍惜钱还紧。如今这些老物件没了光鲜,也没人稀罕拿去套现,却都成了隐约的证物。有人说都成老了,真的就是老了么?可不像有人愿意多提的。

计划经济的年头,农田里总得留下一排瘦弱的孩子脚印。公粮每年都要交,交多少怎么交,大人小孩儿都清楚。学校没等到暑假,是真正的“收麦假”,不是随便休息。大人们还没喘上气,小胳膊小腿已经扎进地里帮收麦,田头上指望着一家子不落人后。颗粒归仓这个词多响亮,实际上是手挨着田里一颗都捡不差,甚至连地瓜、花生都晚上捡上回去。劳动从小是家常事,打猪草、放鸭鹅、赶牛出去遛,早一点又多见一分世间的无奈。“真老了”,这话有点泄气,不过事实摆在这里。很多东西过去天天打交道,如今见到了也只剩回忆,怎么会不感慨?

有人说那会电灯罕见,其实一盏气灯就能让教学楼亮如白昼。七十年代初,知青插队当民办老师,学校那地方压根拖不上电线。晚上全靠气灯,灌饱了气,点起来亮度能顶得上今天三百瓦的大灯泡。夜里伏案备课,批作业,气灯光底下的字一个也不敢漏。那年头一盏灯也是奢侈品,好多人就着煤油灯凑合着写。如今喊缺电、限电的人多了,不过那时的亮光比现在更暖和吧?说不准。

有时候不明白,现在很多人见了扒锔子都叫它“蚂蟥钉”。老物件用法可多着哩。锔碗锔缸的是一个样子,锔木头梁又是另一个路数。房梁多是粗大的木头,檩条也有劲。要防止檩条翻身走样,就得靠扒锔钉死。两间屋对着头,一钉下去,这房可结实。农村人家门道多,光修补活计就够琢磨半天的。挨家挨户,锔子钉哪都得用得上。工艺细节,不比今天厂子里偷工减料。

七十年代能算家电的,压根没几个。家里头有个手电筒就算时髦,墨斗、粮票什么的都自己留下来收藏着。手电一拉就亮,电池不舍得用完。小时候有个随身小手电,晚上出门打水、看庄稼,没人嫌它没用。要说墨斗,那就是木匠得意的家伙事。家里自个修东西,打一条线,粉末一点不糟蹋。现在工具随便买,不用费心琢磨怎么保养寿命,那时候得指着它一家好几年。收藏得久了,也像是把岁月包进了手心。

再看“双铃马蹄表”,老式的大闹钟上劲就能走一天。铃一响,声儿能传出院外。四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人家还舍不得扔,质量出奇地好。娘家的妈至今用着老闹钟,准点到分,没电照响。现在闹钟手机都能提醒,不过闹铃那股子暴脾气,年轻人想感受都难。可谁又能保证,一只闹钟镇得住岁月的变迁?

老物件里,放绳子的草把勾,看似简单,其实巧得很。一捆草搓成粗细均匀,挂上勾转两圈,绳子就拧好了。农村里捆草捆玉米杆、正月扎鞭炮都离不开这。那时候没有太多交通工具,草绳就算最便宜的搬运装备。城市里人笑农村落后,可谁见过急用的时候没有绳手上有多狼狈?一个物件能化出多种用法,在当年可真不算稀罕。

说鞋楦,这其实是皮鞋、布鞋养护的绝活。鞋不穿了用鞋楦撑,前脸不会塌下去。弓子也弯曲得刚刚好,后跟铁球顶住,保住鞋型。那会皮鞋是稀罕货,孩子一穿就小心翼翼。谁还记得家里柜子底下搁着一个沉甸甸的鞋楦?抠出来的时候,不舍得损坏,拿出来还得吹一吹上面的灰。现在鞋便宜,坏的扔掉就买新的,倒把这些讲究都浪费了。

陶土筷笼,不光用来放筷子。四筒、双筒、单筒都有。也有人用来装沙土烧香,按自己的习惯来。其实用途因人而异。这不就是日常生活里物随人用的典型?换了今天,谁还讲究一个陶瓶烧香的规矩?

再往下说,马蹄灯、调光装置全靠人动手。没有电的时候,一家照明全指望这灯芯。外边一个调节钮调,不比现在霓虹闪烁方便。可日子也没凑合,毕竟一灯能挑起几代人夜话。过去没电,现在停电有人就心急火燎,那时候夜黑风高灯底下的温情没谁能偷去。

刻钢板的蜡纸,油印机,复习题自己刻,小时候帮老师刻钢板。铁笔在上面刻仿宋字,有错字就用烟头熏一下,再重新雕刻。操作细致,这背后是对每一个学习机会的执着。现在复习题随手下载,印刷精美,当年一个小小刻字的活儿就能让全班同学受益,想想那成就感,还真挺不一样。会不会觉得太麻烦?可能有人根本不想试这个活,不过有些活一旦掌握就是技能。

弹棉花的弹花弓是个手艺绝活,把紧实棉花弹得蓬松,一床被子的保暖全靠它。弹棉花时,弓弦嗡嗡响,整个村子都知道谁家又添了新被褥。时至今日,把弹花弓和EUV光刻机作对比,骨子里未必真认,可对当年弹棉花人的尊敬不比敬科学家少。毕竟御寒要紧,谁家不盼着暖和点?

线锤用来拧麻线,比手搓快,但密实度差点。做麻鞋、纳鞋底,这种工具四五十年代家家儿见过。老人还能掰着手指数怎么拧线,每一根都有故事。工具是老了,手艺还活在嘴边。那会孩子看着大人做鞋,一针一线上来,真有点热闹劲儿。如今没人闷头做鞋底,这样的日常也悄悄淡出了记忆。是不是不合时宜?有时候还真觉得可惜。

水车,人工推、牲口拉,后来马达启动,人省力多了。上学时,星期天推水车挣工分,哪是啥玩笑。六个人两班倒,井下通水筒链,抽出一盆又一盆。如今听起来有点吃力不讨好,可那时候每滴水都是自己挑出来的。互联网最新资料显示,八十年代初全国农村依然大面积用人力水车。这就不假,改装是后来才有的事情。现在动不动喊用水要节约,过去人可惜不得半点浪费。

东北的牛皮靰鞡,冬天穿上底下垫软草。毡袜加靰鞡,系紧皮绳,天算什么冷?鞋后跟还打上大钉子,既防滑又耐磨。这样的鞋随便丢在雪地里走一天,脚底下冒热气。厂家出产的数据也佐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北靰鞡月产量能顶小镇一冬脚脖不冻的需求。南方人见不着,有没有遗憾?可能有。

“站窝子”,小孩不会走时有了它。冬天裹上棉被,孩子站在里边不会摔倒。小孩子尿了,里面还有隔层不让脚泡尿里。人们常拿它跟睡窝子比,实际上用途全不同。精致一点的窝子有讲究,有些也随便扎个框,给孩子安个心。土办法安全、卫生不总靠谱,有时候简单粗暴了点,可也就是实用。

顶针箍,是缝衣裳少不了的工具。得承受针扎才能做细活,母亲们手指缠着顶针,在油灯下纳鞋补衣。有花样的顶针也成了纪念品。老一辈人看重顶针,是累积的温情和手巧。不少人家传着几枚顶针,回想起来还是老母亲的味道。有人觉得顶针过时,其实收藏意义更浓重。流传到孙子一辈,也许就该丢进抽屉了吧?

老式火熨斗,铜质刻花,底下放炭,沾了火就是一炉。拖着熨斗,裁缝整天烫衣服。木柄防手烫,耐锈还美观。后来电熨斗出来,这火熨斗才慢慢被淘汰。看到它或许只是历史里的一道旧影,可那手里积的老茧谁还会再有?细想下,一件物品的更替,真能让时代拉开距离。

有些农村农具,经历了很久,名字都快记不清。东北常见,图一拿出来辨认的人太多了。有人说见过,也有人从没用过。这倒成了交流的由头。一个不知名老物件,勾起一代代人口角,传说种种。有的农具后来消失,有的还留在农家的角落里。

这波老物件,没有谁能全说清楚来龙去脉。部分细节没人记得明明白白,也未必重要。故事总是零碎又真切的。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混杂着那一代人的光阴、辛劳、情感和无奈。**

许多当年的旧物,脱离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后,到底是情感的寄托,还是失落与无奈的见证,并不好说。有些东西其实并不老,老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