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3D打印的两条路:西方在争夺创新,而中国则推动落地,2025 Formnext深圳展

发布时间:2025-09-04 16:33  浏览量:1

南极熊导读: 在8月26日至28日举办的深圳国际成型与成型技术展览会(Formnext Asia)期间,中国3D打印产业的最新发展路径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国外3D打印行业媒体3Dprint记者Simon Lee现场看了展会之后,写了一篇从西方视野的观后感。与欧美企业强调技术突破和创新不同,中国企业正以“应用为王”为核心战略,通过大规模生产和系统化运营,推动增材制造走向商业成熟。

在2万平方米的展区内,展会汇聚了覆盖设备、材料、软件及服务的全产业链企业,现场观众人次超27000,南极熊3D打印直播的线上观众更是超过34000人。国内领先企业如铂力特、易生eSun、华曙高科、汉邦HBD、Kexcelled、博理PollyPolymer、十维和TPM3D悉数到场,法国、德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和美国等国际展团也积极参与。展会上展示了众多可量产的3D打印产品,所有展品均标明价格,涵盖鞋模、手机铰链、热交换器、定制鞋类和玩具等多个领域。这充分体现了3D打印技术已从原型开发阶段全面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

数字说明了一切

今奇玩具在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运营着5500台FDM 3D打印机,目标是到年底达到1.2万台。他们每天生产3万件产品。深圳华速在自己的“3D打印超级工厂”中运行着近1千台FDM机器。中国领先的金属增材制造制造商之一铂力特运营着600套金属3D打印服务的系统。这些并非初创企业的梦想,而是能够产生实际收入的运营现实。

在中国3D打印行业媒体南极熊联合举办的《第二届3D打印农场大会》上,创想科技的岳靖东概述了中国如何将商业模式系统化。他根据“信息不对称”提出了三种农场原型:制造商追求规模化,利润率低,回报快,并通过规模化获利。全产业链运营商保护自有销售渠道,以保持更高的利润率。技术专家在高度专业的细分领域中拥有高价位。每种模式都行之有效,因为它们解决了实际的商业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华曙高科的展位充分体现了这种成熟度。它们与胜利集团的合作涉及40套金属增材制造系统,全天候生产鞋模镶件,这种独特的“爆米花”图案带有数千个微型通风孔,这是传统制造工艺无法实现的。这些模具省去了复杂的劳动密集型步骤,同时解决了可持续性问题。这种全新的自动重叠校准技术将设置时间从180分钟缩短至10分钟,提升了95%,这对客户而言比任何打印物理学的突破都更为重要。

产品重于承诺

博理PollyPolymer的展位揭示了中国增材制造真正的重点:应用。一排排3D打印鞋占据了整个空间,大多数参观者的互动都集中在鞋子本身,而不是背后的机器上。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苏州,开发了专有的HALS(受阻异步光合成)技术,打印速度比传统方法快20到100倍,只需20分钟即可生产出鞋中底。但技术并不是吸引人群的关键。顾客们纷纷试穿鞋子、检查质量,然后购买。我亲自试穿了一双,并在展会当天穿着——非常舒适,穿孔结构提供出色的透气性,防止出汗,晶格结构鞋底提供真正的缓冲。

这些并非技术演示;它们的产品在舒适度和价格上展开竞争,而非追求新颖性。PollyPolymer通过整合自有打印机、5千多种材料组合以及SuperDesigner软件,实现了店内打印、微型工厂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他们的材料在实现与EVA类似性能的同时,保持了100%可回收性。然而在展位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合身性、舒适度和款式上,而非打印速度或材料科学。当增材制造产品能够完全摆脱“技术标签”却依然赢得客户时,这个市场才真正成熟。

惠普在中国的业务展现了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认可。公司前五大客户各自运营着大约100套惠普系统,在电子和汽车应用领域的产量均超过10万台。惠普在中国的展位上展示了各种采用Metal Jet技术的部件,包括液压组件和汽车零部件——这些是实际生产的产品,而非性能演示。

惠普大中华区市场负责人赵华解释说:“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你需要具备三样东西。首先,是思维模式——参与竞争,但也要拥抱本地企业,以提升知名度。其次,是速度——快速适应本地客户的节奏。第三,是创造力——定制解决方案和联盟。”

惠普在中国工业聚合物打印市场占据着约25%的份额。该公司通过与中国熔炉制造商和材料供应商合作,有效利用了现有的金属注射成型(MIM)基础设施,从而成功推广了Metal Jet技术。正如一位中国熔炉制造商所言:“反正我也要生产100台MIM熔炉。适应惠普Metal Jet技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从零开始。”这种基于现有能力的务实策略,显著加速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工程主导科学突破

西方3D打印行业追求新的物理学和革命性工艺,而中国则专注于工艺工程: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优化周期时间和扩大效率。

联泰科技通过专用设备将这一理念变为现实。它们的RSPro800 SLA夹具打印机尺寸精度达到0.1毫米,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

汉邦HBD的发展轨迹就体现了这种做法。自2019年首次商业安装以来,该公司已在中国境外部署了250多套系统,并通过慕尼黑子公司系统性地扩展欧洲业务,并通过香港公司系统性地扩展东南亚市场。副总裁马罗杰斯指出,数百家中国公司已将增材制造应用于鞋模生产,随着传统方法逐渐被取代,它的增长空间“将更加广阔”。

欧洲品牌3D打印灯具的售价在380-1170元之间,而今奇玩具的目标价位在30-40元之间。他们坚持“零供应商负债、零客户负债、零库存运营”,即使同时生产1000个SKU,单品数量误差也能控制在1%以内。通过细致的废料管理,中国公司实现了“几乎零材料浪费”。

华速从OEM转型就体现了这种模式。在发现它们的高速平台可以生产传统设备无法生产的“伸缩部件”后,该公司彻底转向了产能运营。现在,这家公司每天为减压玩具市场出货数千个“齿轮球”,订单量高达数十万个。

供应链独立性

中国的战略不仅限于制造,更涵盖了完整的供应链控制。本土化进程不仅意味着降低成本,也意味着系统性自主性的建立。

飞博激光正是这种转变的典范。经过2015年以来的耐心研发,这家公司于2023年底推出了专用3D打印激光器,并在两年内获得了超过1千台的安装量。飞博激光副总经理牛志宇预测,到2026年将实现完全进口替代:“国产激光器将在所有行业的所有SLM应用中取代进口激光器。”这家公司的点环激光技术通过更厚的打印层将效率提高了3-6倍。然而,牛总经理拒绝价格竞争:“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低价来实现。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质量和价值才能取得成功。”

汉邦HBD则自主开发控制软件、切片引擎及热管理系统,显著提升系统集成度。同时,中体新材建成了一条年产1500吨的LPBF级铝粉生产线,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与实体生产相遇

Tripo AI展现了中国数字制造与实体制造的深度融合。凭借300万开发者和4万家企业客户,已生成4000万个模型,将设计门槛缩短至几分钟。用户上传照片或输入描述;Tripo即可生成可直接打印的3D模型,无需任何CAD技能。

目前,平台已与包括Creality、Anycubic以及腾讯游戏等游戏巨头在内的主要参与者进行整合,这些巨头将Tripo的API嵌入到平台中。客户可以生成素材并上传到自己的个人资料中,从而创建B2B2C模式,实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定制。

Tripo Studio具备自动组件分割、骨架绑定和智能风格化等功能,可将长达数周的设计工作压缩至十分钟。该公司还计划推出一个UGC平台,直接连接设计师与打印工厂,旨在打造一个“人人皆可成为设计师,所有创意皆能快速实现”的生态系统。

打印农场系统化运营

在第二届3D打印农场大会上,人气爆棚!打印农场现象值得特别关注,它不仅仅关乎打印机的数量,更关乎系统的生产组织。

创想三维的农场管理软件通过调度和监控功能实现集中控制,业务遍及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并扩展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它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可自动捕获模型并生成文件。另外,该公司解释了农场如何根据策略进行细分:第一种类型利用互联网模式来提高产量,第二种类型在排他性和规模性之间取得平衡,而第三种类型则专注于游戏和定制方面的“多样化体验”,并追求“非常高的利润”。

华速则推崇一种“生产线思维”:他们与附近的商店和家庭临时工按件计酬合作,每人每天可生产几十到数百件产品。针对B端订单(10-1000件),公司通过企业微信和电子表格管理系统,实时跟踪颜色、数量及后处理状态。他们强调:“要实现规模化,就必须建立系统化的运作方式。”

在其它方面,地域分布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市场的成熟。智能派Elegoo经理报告称,东南亚地区业务实现了2-3倍的同比增长。该公司东南亚经理Aaron表示:“阿联酋、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打印厂正在迅速发展,客户在购买时通常预期不高,但实际打印质量却令人惊喜。”

中国3D打印产业模式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的增材制造战略,正挑战着西方对创新的传统定义。当欧美企业致力于追求科技突破——例如大面积金属烧结、液态金属打印与凝胶悬浮系统时,中国制造商却持续聚焦于现有工艺的深度优化。它们并非要发明新的物理学,而是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这种路径或许缺少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激动人心,却能构建出更可持续的市场。一旦3D打印技术彻底“隐形”,不再被视作一种技术奇观,而成为一种普适的制造工具,它的应用规模必将加速扩大——中国正是深谙此道。

影响力远不止于国内。随着中国增材制造企业依托成熟的生产应用(而非实验室中的技术演示)向全球市场扩张,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他们不再追问“什么是可能的”,而是不断思考“什么产品是畅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