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晚年说:晚上伺候娘娘时,鞋底必须藏苍耳

发布时间:2025-09-04 23:43  浏览量:1

孙耀庭,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八岁净身,十几岁进宫,伺候过皇太妃和皇后。

他的一生,横跨清末、民国,直到新中国。

晚年时,他常常回忆自己在紫禁城里的日子。

孙耀庭八岁那年,家里已经彻底败落。

祖上本还有几亩薄田,父亲识得几个字,靠教书和种地维持生计。

可那几年天灾人祸不断,田产被迫卖掉,家里接连遭劫,日子一天比一天难。

母亲常常端着空碗发呆,锅里没粮,灶里没火。

有时,孙耀庭饿得直哭,母亲只能在碗里舀点清水,骗他说这是“汤”。

那日黄昏,父亲蹲在院子里,手里攥着旱烟袋,烟火忽明忽暗。

他眼神阴沉,盯着地面,良久不语。母亲抱着儿子,声音发颤:“他还这么小,怎么下得去手?”

父亲重重吸了一口烟,胸口起伏,半晌才挤出几个字:“不这样,他活不下去。”

母亲泪水簌簌而落,抱着孙耀庭哭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一早,父亲牵着儿子的手去了镇上。

小屋阴暗,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气息。

桌上摆着一盆冷水,一块白布,一柄闪光的刀。几个男人站在屋子里,神色冷硬。

孙耀庭哪懂这些,只觉得害怕。他死死拽着父亲的衣角,哭着喊:“爹,我不想来,我要回家。”

父亲没应声,眼睛血红,推开他的手,背过身去。

几个壮汉一拥而上,把孩子按在木板上。

孙耀庭哭得撕心裂肺,声音震得屋梁都在颤。

母亲在门外扑过来,被人拦下,她拼命挣扎,哭喊着:“别动我的孩子!他才八岁啊!”

父亲站在门口,双手颤抖,却没有转身。他只吐出一句低沉的话:“忍一忍,以后你才能活命。”

屋里响起哭喊,随即是令人心悸的沉寂。

等到一切结束,孙耀庭昏了过去。

再醒来时,他躺在母亲怀里,眼皮沉重,耳边只听见母亲压抑的啜泣。

母亲把一小块糖塞到他嘴里,那是家里最后的甜味。她哽咽着:“孩子,你命不好,可总算有了去处。”

孙耀庭不懂,只是迷迷糊糊地含着糖,眼角还挂着泪。

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注定要走进紫禁城,成为一个没有退路的“宫里的人”。

十几岁时,孙耀庭被带进紫禁城。

高大的宫墙,红漆剥落,金钉斑驳,在少年眼里却像一座吞人的巨兽。

城门厚重缓慢地合上,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从此再无退路。

带路的老太监冷冷吩咐:“进去之后,眼睛看地,嘴巴闭紧。

记住,主子一个眼神,就是你的命。”

孙耀庭点头,不敢多言,脚下青砖冰凉,仿佛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未来上。

很快,他被分到端康皇太妃身边伺候。

那是一位年迈却依旧气势逼人的女人,宫装雍容,声音尖厉。

第一次见面,孙耀庭双膝发抖,险些跪不稳。

“叫什么名字?”皇太妃斜睨着他。

“回……回皇太妃,小的孙耀庭。”声音细若蚊蝇。

皇太妃不耐烦地挥挥手:“规矩懂吗?”

老太监赶紧在旁边应声:“奴才们已教过,定不敢怠慢。”

皇太妃冷哼一声,不再理会。孙耀庭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透。

从此,他成了侍奉起居的小太监。

擦桌抹椅,递茶递水,夜里还要守在殿门口,随时待命。

规矩极多:主子要茶,不许迟一刻;主子要眠,不许发出一点动静;

主子一句话,必须立刻跪下应答。稍有差池,便是皮肉之苦。

头几个月,孙耀庭几乎每天都在惶恐中度过。

白日忙得脚不沾地,夜里也不敢合眼,常常是别人一句冷笑,他就心里直打颤。

有一次,他端茶时手一抖,热水溅出几滴,差点烫到皇太妃的衣袖。

老太监当场甩了他一记耳光,低声喝道:“要是沾到主子半点,你的小命就没了!”

孙耀庭跪在地上,额头直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宫里的日子,就是一条钢丝。他年纪小,心里却比同龄人更早懂得:在这里,哭喊没有用,只有忍。

夜深时,他常望着宫墙,心里空落落的。

02

有次轮到他值夜,宫里格外安静。殿门口只有一盏油灯,火苗跳动,把影子拖得老长。

孙耀庭蜷在门槛旁,双腿僵硬,眼皮越来越沉。

十几岁的孩子,再怎么小心谨慎,也敌不过困意。他咬着牙支撑,手却慢慢松开,头一点一点往下垂。

“来人。”殿内传来皇太妃的声音。

孙耀庭没有动。

“来人!”声音提高。

仍旧没有回应。

片刻后,皇太妃提着灯走出殿门,看到的正是孙耀庭蜷缩在地,呼呼大睡的模样。

灯光打在他脸上,稚气未脱,口鼻微张,睡得正沉。

“混账东西!”

皇太妃一脚踢在他身上。孙耀庭猝不及防,被踢得整个人翻了个身,额头磕在青砖上,火辣辣的痛。

他猛地惊醒,手脚乱抓,急忙跪起:“小的该死!小的知罪!皇太妃恕罪!”

皇太妃眼神凌厉,怒斥:“本宫叫了三声,你竟敢不应?你眼里还有没有本宫!”

孙耀庭磕头如捣蒜,声音哽咽:“小的不是有心,是一时困了……小的再不敢了!”

“困了?困了就敢睡在本宫门口?!”皇太妃抬手就是一巴掌,力道极重,打得孙耀庭半边脸肿起。

她厉声喝道:“拖下去,绑起来!”

几个太监立刻上前,把他按倒,粗绳在他胳膊上一圈一圈勒紧。

孙耀庭被捆得手臂发麻,脸朝下扑在地上,眼泪混着鼻血流了一地。

“打!”皇太妃一声令下。

鞭子落下,劈啪作响。第一鞭抽在背上,他痛得全身一抖,却连喊叫都不敢大声。

第二鞭紧跟着落下,火辣的疼顺着脊梁蔓延,像是要把骨头都劈开。

他本能地想翻滚,却被人死死踩住。绳索勒得更紧,越挣越痛。

鞭子一下一下落下,声音在院中回荡,冷风都被震得瑟瑟作响。围在旁边的小太监们不敢吭声,只偷偷瞥一眼,便赶紧垂下头去。

“再敢有下次,本宫立刻让你去掌嘴处!”皇太妃甩袖,脸色阴沉,转身回殿。

殿门关上的刹那,院中只剩下昏暗的灯火和孙耀庭低低的喘息。他浑身是伤,衣衫破碎,血迹斑斑,像条被丢弃的麻袋。

夜风灌来,灯火一晃,他眼皮颤动,却硬是撑着没合上。

他已经明白了,在宫里,睡着就是死。

被鞭打的那晚,孙耀庭几乎一夜没合眼。

背上的伤口火辣辣地烧着,可他咬着牙,不敢吭声。

隔着半掩的殿门,他能听见皇太妃呼吸均匀,早已安然入睡,而自己却像被丢在冷宫的废物。

第二天一早,伤口还没结痂,就被拖去伺候。

老太监冷冷瞥了他一眼,低声道:“小东西,记住了,在这宫里,谁都能睡,你不能睡。”

孙耀庭低头应声,心里直打颤。

从那以后,他愈发小心,白天不敢喘气,夜里不敢眨眼。可困意像毒虫一样,越压制越缠人。

一连几夜,他靠着门槛撑到天亮,脑袋沉得像灌了铅。

只要一松懈,眼前就冒出金星。可他不敢倒下,背上的鞭痕还在提醒着他。

有一次,他实在困得狠了,悄悄用指甲掐手心,直到皮肤被掐破,血渗了出来,他才勉强清醒。但这种法子根本维持不了多久。

他害怕再有一次,他可能就真的没命。

几天后,院子里来了几个小太监。

年纪和他相仿,干完活儿便在角落打闹。

孙耀庭在一旁看着,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当晚,他悄悄在鞋底塞进几样东西。

具体是什么,他没告诉任何人,连自己都不敢多看,但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东西,让他再也不会犯错了

夜里,他依旧守在殿门口。

困意来得汹涌,他眼皮直打架。就在要合上的一瞬,他脚下一动,整个人顿时一震,眼神猛地清醒。

这一夜,他再没犯错。

第二天,皇太妃照常唤人,他立刻答应。老太监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自此以后,孙耀庭夜里不再昏睡。

别人不明白,只觉得这个孩子忽然变得精神,永远不会打盹。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是鞋底藏着的那样东西救了自己。

他把这秘密牢牢压在心底,从未与人提起。

03

自从那夜开始,孙耀庭像换了个人。

宫里的差役们常常偷偷打盹,靠在廊柱上呼噜声轻轻响起,甚至有人被发现,也不过是挨几句骂。

但孙耀庭从此再也没有闭过眼,眼皮困到发酸,也能强撑着。

殿里皇太妃偶尔半夜要人,他总能第一时间答应,声音清脆,不拖半分。

老太监暗自点头,心里记下一笔。

“这孩子小,却有点门道。”

渐渐的,其他太监心里起了疑。

一晚,院子里几个小太监凑在一处,低声议论。

“奇了怪了,小耀子连着守夜十几天,怎么一点没走神?”

“是不是偷偷吃了什么药?能提神的。”

“提神?哪来那么好的东西?咱们连饭都吃不饱。”

有人眼珠一转,悄声道:“要不去问问?”

第二天,他们轮班时趁着没人,凑到孙耀庭身边。

“大兄弟,你这精神头不对啊。到底怎么做到的?咱们眼皮子都睁不开,你倒好,跟没事人一样。”

孙耀庭正系鞋带,听见这话只是笑。

“没什么。”

“别瞒了。”一个年长的太监压低声音,“你才多大年纪?别说你天生不困。

我们几个打小进宫的,没一个能撑得住。到底用了什么法子?”

孙耀庭看着他们,眼里闪过一丝狡黠。他轻轻跺了跺脚,低声道:“在脚底。”

“脚底?”几人面面相觑。

“什么意思?你在脚底绑了石头?还是塞了什么东西?”

孙耀庭只是笑,收回脚,也不再多说。

几人追问,他便摇头:“不告诉你们。”

那笑容看在别人眼里,更添神秘。

自此,流言四起。有人说孙耀庭修了什么奇门功法,夜里不需睡眠;

有人说他被皇太妃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合眼;还有人说,他脚下踩着什么古怪之物,能让人一夜清醒。

这些传言越传越邪乎,甚至有人偷偷想趁夜翻看他鞋子,却一次次扑空。

孙耀庭守得紧,连脱鞋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从不在人前露出半点。

皇太妃也注意到了。她曾在一个深夜,突如其来喊了一声:“来人!”

孙耀庭立刻跪地:“在”声音洪亮。

皇太妃眯起眼,盯着他看了片刻,才摆摆手,淡淡道:“下去吧。”

转身进殿时,她眼里闪过一丝满意。

旁边的老太监暗暗心惊:小小年纪,竟能做到如此。

从那以后,孙耀庭在宫里的地位渐渐稳固。

虽然只是最底层的奴仆,但主子和太监头目都知道,他谨慎、能干,最重要的是,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同伴们却越发疑惑。

有一次,有人忍不住,当着众人调笑道:“小耀子,你是不是把什么宝贝踩在脚底下?才这般利害。”

孙耀庭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他心里很清楚,鞋底的秘密就是自己的护身符。

若是说出去,不但没了依仗,还可能招来灾祸。

因此,他只字不提,把答案深深埋在心底。

夜深人静时,别的太监打瞌睡,他一个人直直站在殿门口,眼神清亮。

04

后来大清覆灭,宫里的人被一批一批赶出京城。

孙耀庭跟着一群太监,被安排在城外一座破庙里暂住。

屋顶漏风,墙角长满青苔,十几个人挤在一处,夜里冻得直打哆嗦。

这天夜里,风声呼呼,庙门半掩。

几个太监围着火堆,有人叹气:“唉,这些年在宫里,提心吊胆过日子。

要说小耀子,你倒是能耐,当差十几年,连犯困都没有过。到底怎么做到的?”

另一个也附和:“是啊,咱们可都看在眼里。

皇太妃最挑剔,她半夜喊人,别人常被骂,唯独你从没出过错。

是不是练过什么功夫?”

孙耀庭抱着双膝,沉默了片刻,才低声笑了一下:“哪有什么功夫,全靠鞋底里的一点小东西。”

几人愣住,齐齐问:“鞋底?什么意思?”

孙耀庭慢慢伸出脚,鞋子破旧,缝隙里隐约还能看到干瘪的草籽。

他抬起头,看着同伴们,压低声音:“那是苍耳。”

火堆的光一闪,众人眼里都是迷惑。

孙耀庭叹了口气,这才说起当年的事。

那时他还只是十几岁,背上的鞭痕尚未消退。

每到夜里守在殿门口,困意便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心里清楚,若再一次被皇太妃逮着打盹,命就没了。

白天,他在院子里扫地,看见角落里滚着一堆苍耳。别的太监嫌脏嫌扎手,踢开不管。他却悄悄弯腰捡起来,藏进袖子。

晚上换鞋时,他把苍耳一颗一颗放进鞋底,尖刺朝上,再把鞋穿紧。

那一瞬,尖刺扎进脚心,疼得他浑身一颤。

可他心里却暗暗松了口气。

第一夜,眼皮又沉重地往下掉。

就在要睡过去的刹那,他脚下一踩,刺直直扎进肉里,钻心得眼泪都冒了出来。

疼意涌上来,他瞬间清醒。

从那以后,每当困倦,他就用力踩。

疼得眼冒金星,却再也不敢合眼。

就这样,他靠着鞋底的苍耳,一夜一夜熬了下来。脚底磨出血泡,鞋里满是血点,他依旧不敢停。

孙耀庭说到这里,伸手比划了一下:“就这么点东西,救了我的命。”

几个同伴瞪大眼,半晌说不出话。终于有人咂舌:“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从不困。可这法子,太狠了。”

孙耀庭苦笑:“狠?要是不用这个,我早就没命。你们说我疯,其实我只是想活。”

火光摇曳,把他脸上的神情映得忽明忽暗。

几人沉默很久,再没人笑出声。

孙耀庭低声补了一句:“那不是癖好,也不是谁教我的。

那是活下去的法子。鞋底的苍耳,就是我的命。”

在被赶出京城之前,孙耀庭的日子其实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

那时的紫禁城,外头的天下早就天翻地覆,可宫里的人却依旧按着旧规矩过活,明明大厦将倾,人人却装作听不见。

端康皇太妃年岁渐长,不常出殿,孙耀庭很快被调去伺候婉容皇后。

第一次见到婉容时,她坐在镜前,梳妆打扮,神情淡淡。屋里寂静得能听见发簪滑过发丝的声音。她忽然开口:“你叫什么?”

孙耀庭立刻俯身:“奴才孙耀庭。”

婉容轻轻“嗯”了一声,不再理会。

从那以后,他便跟着她,端茶递水,随侍左右。

婉容喜好打扮,每日都要换衣,镜台上的胭脂、花粉从未断过。

可孙耀庭很快发现,她看似精致,眼神却总是空洞,偶尔还会红了眼眶。

一次,婉容在梳妆,手里忽然停住,半天不动。她盯着铜镜里的自己,低声说:“我究竟还算什么?”

孙耀庭大气不敢出,跪在旁边,手心渗出冷汗。过了许久,婉容才挥手:“退下吧。”

那一夜,他守在殿外,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断断续续,一直到天亮。

宫里并不是只有哀愁,也常有怪事。

外头政局风雨飘摇,宫墙内却还摆酒设宴。

溥仪偶尔回来,带着西式打扮的人在殿里高声说笑。婉容换上华服陪坐,脸上堆着笑,等客人散去,又独自发呆。

一次,溥仪离开时,婉容追到殿门口,声音颤抖:“你什么时候再来?”

溥仪只是摆手,头也不回。婉容怔在门口,直到身影消失才转身。

那一刻,孙耀庭恍然觉得,这位皇后比他还孤独。

再后来,消息接连传进来:外头军阀混战,清室已不复往日。

宫里上下人心惶惶,太监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多言。有人低声说:“大清没了,我们还算什么?”

孙耀庭没有回答。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太监本就什么都不是。

他只知道,自己该做的就是伺候,端茶、打水、守夜,不露声色地把日子过下去。可他心里也明白,风雨迟早要打进来。

那段日子,紫禁城表面依旧金碧辉煌,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孙耀庭身在其中,仿佛看见一座庞大的宫殿正在缓慢崩塌,他自己也被困在裂缝里,走不出去。

05

那一年,宫门外传来兵声马声,紫禁城里乱作一团。

太监们低声议论:“要散了,要散了”没人敢大声说话,可每个人都明白,大清已经撑不住了。

没过多久,圣旨一样的命令传下来:太监们一批批被逐出宫门。

孙耀庭记得很清楚,那天他背着一个小包袱,里面只有一双旧鞋和几件破衣裳。

走出厚重的宫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高墙红漆斑驳,金钉依旧森然,可在他眼里,却像一座空壳子。

宫里的人各自四散,有人跑到亲戚家投靠,有人干脆沦落街头。

孙耀庭没有去处,只能跟着几个同伴,在城外破庙里窝着。

破庙漏风漏雨,冬天冷得骨头发抖,大家围着火堆取暖。有人饿得眼冒金星,只能出去讨口饭。

一个年长的太监叹气:“在宫里虽是奴才,好歹一口吃食有着落。现在出来了,连狗都不如。”

另一人低声骂:“主子们享福,咱们跟着受苦,到头来还不是被一脚踢开。”

孙耀庭缩在角落里,不言不语。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说什么。

他的人生几乎全在宫里度过,出了那道门,忽然什么都不懂。

买卖不会,种田不会,甚至连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都陌生。

几天后,他出去讨饭,被人骂:“太监,怪物!”他低着头,不敢回嘴,脸烫得像火烧。

夜里回到庙里,他对着破墙发呆。墙角风声呜咽,像是旧日的鞭子声在耳边回荡。

他忽然想起,自己从八岁起就是被推上这条路的。

净身、入宫、挨打、守夜、鞋底的苍耳……一桩桩事都像梦,可低头看看自己,他知道那不是梦。

“咱们以后去哪?”有同伴问。

“还能去哪,活一天算一天。”有人答。

众人沉默,火光里只有眼神闪烁。

那一刻,孙耀庭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

宫里失去了,再也回不去;宫外的世界,他又无处安身。

旧梦破碎,他整个人像飘在风里的草籽,不知会落在哪里。

孙耀庭在破庙里混了几年,靠乞讨、打零工活命。

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心里也越来越空。

他常想:自己一生除了伺候人,什么也不会,怕是要在街头耗死。

可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忽然有了转机。

那年,政府的人来到城里,把几个年老的太监叫去登记。

有人战战兢兢,以为又要被清算,跪在地上直磕头。

谁知干部把他们扶起来,笑着说:“都站好,别怕。你们从今天起,每个月国家会发补贴。”

太监们愣住,以为听错了。有人小声嘀咕:“咱们这种人,也配有补贴?”

干部点头:“你们也是人,当然要照顾。”

这一句话,把孙耀庭心里多年压着的石头砸碎了。他忽然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能领到钱,能买米买油,能穿上像样的衣服。

街坊再没人敢骂他“怪物”,遇见时甚至有人帮他拎袋子,口里喊一声“老爷子”。

有一次,孙耀庭坐在街口,手里捧着热腾腾的馒头,忍不住笑了。

他对身边的老伙计说:“咱们命贱了一辈子,可没想到,能在这时候当个人。”

老伙计抹眼泪:“要是早几年就有这日子,咱们也不用挨那么多苦。”

孙耀庭摇摇头:“能活到今天,我就知足了。”

政府还特意安排人来慰问,送棉衣送粮食。有人问他需不需要别的照顾,他只是摆摆手:“我这一生没求过什么,如今能有人惦记,我心里已经很暖了。”

那几年,他过得比任何时候都安稳。

再不用提心吊胆,也不用靠鞋底的苍耳逼自己清醒。他终于敢躺下,踏实睡一觉。

有一次,他忍不住说:“新中国不嫌弃咱们,这份情,我得记一辈子。”

那是一个秋日,天高气爽。孙耀庭穿着灰布长衫,拄着拐杖,跟随人群走进了久别的紫禁城。

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红漆依旧,铜钉依旧,岁月仿佛没在这座城墙上留下多少痕迹。可他心里清楚,这里已经不是他当年待的地方了。

游客们抬头赞叹金碧辉煌,他却一步一步走得极慢。每走几步,耳边似乎就响起鞭子的劈啪声,似乎又看见自己十几岁时蜷缩在殿门口,打盹被一脚踢醒。

有人问他:“老人家,您是不是第一次来紫禁城?”

他苦笑,摇头:“我在这儿过了半辈子。”

说完,眼泪忽然模糊了眼前的宫墙。

走到太妃殿前,他停下脚步。那殿门朱红依旧,可在他眼里,却浸着血色。他想起自己当年鞋底的苍耳,想起脚心一阵阵钻心的疼。那几颗小小的野草籽,逼着他熬过无数个黑夜。

如今,他站在门口,双脚早已老迈无力,却再不需要苍耳提醒。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他哭什么?”

孙耀庭没理会,只是伸出手,轻轻抚过那冰凉的墙壁,像是抚摸另一个自己。

当年,他是被踢来打去的奴才,如今,他是被国家照顾的老人。世事翻转,恍如隔世。

走出宫门时,夕阳斜照,金瓦流光。孙耀庭忽然停下,转头望了一眼。眼角泪水滑落,他低声喃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