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鬼子这个称呼要取消因为是对现代日本人的不尊重
发布时间:2025-08-22 16:33 浏览量:2
历史这东西啊,有时候挺奇怪。明明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但你听到某个词,咕咚一下,往回拉几十年,情绪都腾地冒上来。比如一提“日本鬼子”这仨字,你是啥反应?老一辈人眼里常常是火,年轻点的可能就一脸茫然。现在还有人说,这称呼是不是不合时宜了,要不要干脆扔了?但这话说出来,有没有想过那些被这三个字割过伤口的人,到底怎么想的?
其实,关于“日本鬼子”这件事,过去几十年里反反复复吵来吵去。有人觉得,社会进步了,咱们该和日本人握手言和,把标签揭了另贴。也有人把这称呼当成家传家教,像一道疤,不能随便揭开。两边说得都有道理,问题是,有些东西不是光靠舌头一搅和就能说清楚的。
记得有次去乡下采访,碰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年轻时家乡沦陷,村子里遭大难。如今和平了,电视里播抗战剧,她摇着头气呼呼,“鬼子”“鬼子”,嘴里念得愤恨,手却捂着心口。她说,那阵,夜里老是梦见爹娘吊着眼泪走,醒了来还得装作没事人一样做饭喂猪。你说,光让她把这仨字丢了,她听你的么?她心里那点事,哪是条令说一句“互相尊重”就能翻篇的。
不过你要说,时代变了也是真的。咱们来看看街上——日本车开得飞快,寿司店里坐满了人,孩子们追动画、打任天堂,谁还把日本当仇敌?要说年轻人叫“日本鬼子”,他们多半觉得古怪,像课本上一个捡不着用处的名词。你让小孩子喊这个,他恐怕还得问问你:为啥呀?长辈们也尴尬,历史好像渐渐变成了说一说就能过去的课题。
闲话多扯几句,其实“鬼子”这词怎么来的,有人考证半天。说什么当年,鬼子夜里烧杀抢掠,黑灯瞎火影影绰绰,看起来像不属人间,半是诅咒半是怨忿。也许那会儿,老百姓无力反抗,拿词骂出来,也算是护着自己一点血性。不然一个“日本兵”多寡淡,哪里写得出那股子恨和怕?但话说回来,这词不是写在石头上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失去了原始的那股劲。
咱们回头看,最难过的人永远是那些真正受过难的人。有人失了孩子,有人瞧着家人倒在道旁,那些痛,恐怕一百年都弹不干净。他们用词,带着自己的血泪,也带着那个时代的不得已。可换一代人,也许记忆没有直接灼在身上,感受更像看老照片,热泪是别人的,愤怒是别人的。于是,“尊重”这俩字就过去了,成了现代社会流行语,大家提起来还得小心翼翼,生怕啥都得罪了。
可“尊重”就代表忘记么?我不信。说句实话,没有哪本教科书、哪场仪式、有多么端正的表情,能替一个普通百姓把这事儿翻篇。你可以不再用那个咒骂的词,但你不能替人家决定,什么时候彻底原谅。你也不能往历史抹一层温柔的漆,就当伤口不存在过。咱们尊重当下的日本人没错,可你也得明白,他们身后的历史,是实打实走过硝烟、踩着骨头的。而中国这边,每个“小鬼子”背后,挂着很多平凡百姓一辈子没解开的结。
我还记得有一年去南京,看雨还没下透时,那些遗址上缠着幽暗,纪念馆外游人稀稀拉拉。屋子里放着当年留下的铁锹、破鞋,还有好多张相纸上的面孔。你要在那儿站一会儿,是没办法跟着日常的尊重标准讲事的。那一刻的你,心里也只剩“鬼子”二字。不讲理地、不宽容地、带点自私地,只想替自己保住一个记忆的出口。
但人和名字是会变的。几十年过去,日本那一代小孩也长大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做过坏事,也没让谁受过伤。你坐在一间咖啡馆,和一个日本留学生聊聊,他说起和平、艺术、旅行和对未来的向往,也许跟你一样不懂历史的沉重。他要是知道“鬼子”是啥意思,也可能觉得委屈。但你想想,这中间隔着的,到底是什么?过去的人说伤,是他们的事;现代的人求和,是他们的心气。哪个都不容易。
讲了这么多,到底答案是什么呢?要不要把“日本鬼子”这个称呼扔了?我自己琢磨,答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记住那些真真切切的现实——有伤口,有恨意,有宽容,也有成长。我们不见得非得喊出过去的词,但也不用非把自己变成失忆症。尊重不是一刀切的善意,也不是软绵绵的妥协。它像树下的影子,有些阴暗,也能遮出一方清凉。
咱们说这许多,或许只是想明白一点: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但有些记忆必须自己慢慢放下,别人帮不得,也拿不走。谁能说得清,哪天老一辈人彻底不提“鬼子”了,整个社会就和解了?也许不会。可有一点我信——只要我们不撒谎,不自欺,就算没了那些称呼,历史也还是活在每个人心头。
有时候,历史就像一道伤疤,摸得到,疼也只你自己知道。你说,咱们得怎么跟这疤相处?这事,大概得等我们自己慢慢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