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聊一聊静脉溶栓后脑出血
发布时间:2025-09-08 08:00 浏览量:1
静脉溶栓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第一道黄金法则,不仅仅是临床医生,甚至很多患者都对于静脉溶栓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导致一部分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及其家属来到医院的那一刻,就会要求医生给静脉溶栓治疗,因为他们从电视、报纸和短视频等多种渠道获知:“一旦发生脑梗,就要立即溶栓,溶栓就会好”。
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静脉溶栓的获益,反而忽略了它的风险,其中最致命的风险就是溶栓后脑出血。
有研究显示: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小于3%,其中致命性、致残性出血的风险小于1%。
就是因为溶栓出血的风险很低,导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在众多的溶栓病人当中,偶尔出现一例致命性、致残性的脑出血,依然是可怕的。
医生心理上过不去,患者家属可能也不接受。尤其在患者的心目中,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来到医院用上药,那么这个病就应该能治好,他们想的更多的是这个病会越治越好,无形中把这个病不能治好的概率给屏蔽掉,甚至更没有想到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在溶栓的时候碰上一例脑出血转化病人,甚至是致命致残性的脑出血,那么对这个医生来说打击性很大,很可能会导致在碰上下一个急性脑梗病人时,会犹豫:“还要不要给这个病人溶栓治疗,这个会不会再出血呢?”
这就涉及到医疗的不确定性,在确定任何一个治疗方案之前,往往都有大数据临床实验的支持:可行还是不可行,对于获益>风险的治疗方案,指南是推荐的;如果获益<风险,甚至获益=风险时,临床指南可能不推荐,甚至持反对意见。
获益>风险,并不代表没有风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家族性、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伴随基础疾病等都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有效的、获益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可能对他来说就是无效的、致命的。
静脉溶栓之后的脑出血,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筛查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严格的监测生命体征,控制好血压,可以将出血转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强化降压、避免血压的波动是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