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的持久战:百年变局下,中美博弈中三个隐蔽的战场在哪?

发布时间:2025-09-08 08:57  浏览量:1

1938年初夏,那会的中国是什么景象?随便翻几页历史书都知道——兵荒马乱,日军铁蹄南下,上海、南京一沦再沦。家家户户路口贴着白纸黑字的“完蛋了”,喝水都有余味发苦。有人说,上海三十九路军刚溃退那天,苏州河口站满了背着行李想逃荒的人,甚至还有传言说北平已经完了。真有人信,真有人哭。这时候,连抗日“能不能撑过年”这样悲观的话都能在茶馆里摊开来讲,速胜论唱得空前热闹,亡国论也快砸满了所有报摊。几乎要放弃的人,多得很。

就是在这样的天底下,毛泽东那场“论持久战”的演讲像一瓢冷水泼进了焦头烂额的锅里。他说话没绕弯,意思就是:中国命运不是一下就定了,不是说打不赢就投降。抗战不是拼命,得讲持久,得靠每个人一砖一瓦撑起来。那股子清醒劲,说难听的,在场的还有人嫌他不够“激烈”,可听进去的人,好像一下找到方向,跟突然看见东山的曙光似的。就像有人回忆,那天延安的大会堂泥土地板上坐着的青年,不少人磨刀霍霍地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有人一拍大腿:“原来坚持下去才是办法。”一个大写的“活下去”,比誓死如归还顶用。

时间再眨个眼,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块头”,如今成了全球摆棋局的人物。一个是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美国,一个是从烟尘旧卷里爬出来的中国。你要说和平,没人比他们更互相需要;要说对抗,谁也不可能好脾气地让位。关系说变就变,听说有外交官在写报告时都得准备两套文案:一套叫合作,一套叫较劲。

说起两国的较劲,那可不是现成的“猫捉老鼠”。1949年新中国刚站起来就迎来了对抗的开局。朝鲜战场,志愿军过鸭绿江,和美军在零下三十度的土地上针锋相对。有志愿军写信回家,说“美军死尸身上的皮鞋都是新的”,咱自己穿着草鞋,在雪地里啃冻萝卜。那个时候,再讲点风凉话,就有人骂:“你敢怀疑能不能撑下去?小心连夜进学习班!”而那时候的美国,正忙着在全球布大网——越南泥潭还没插完旗,冷战的桌布就扑开了在欧洲。

1970年的中国可不一样了。“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的新闻,就像除夕鞭炮炸响,让全国多少年没出声的收音机都亮起来。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点火那天,一位资深操作员手都在抖,事后掉了好几天头发。他们是真觉得,这回中国有点分量了。也正因为这样,美国才拎起橄榄枝,派基辛格秘密进北京。冷战中的苏联跟中国撕破了脸,美国这边又急着找个平衡。时间推到1972年,尼克松来了。那不是拍照作秀,那是各自算计出的结果。中国需要空间,美国得“借梯”下台。从握手到乒乓外交,乃至1979年建交,每一步都踩得小心翼翼。

“蜜月期”这个词是读了很多资料才会用。但那年月的蜜月,不过是利益账本上两头都想多分羹。咱中国想发展,相当于挂着“改革开放”大牌子招徕外资,美国企业家真是一窝蜂跑到珠江边,开工厂、办合资企业。有人还记得当年深圳土地刚开发出来,白天是黄沙,晚上满天星。老工人回忆,那时外企试用期一个月再发工资,排队面试能排一条街。可你真以为美国松口气儿纯是好心?错了。嘴上夸几句,心里指望你“西化”。和平演变这个词,从来就不是秘密——你开着卡拉OK、穿牛仔裤,想到今儿有外币赚,背后盯着的却是另一本账。

说美国“罗马情结”也罢,“世界警察绑带圣经”也行,他们确实总觉得全世界该按自己的规矩玩。美方在中东能瞎掺和,回头没事就发几句声明,讲究什么“普世价值”。这些听着耳熟,但放在中国土地上,老百姓不都清楚:你别以为糖水就一定比药好喝。中国人能吃苦惯了,哪能轻易换口味?八十年代歌舞升平,改革红火,可谁怕美式糖衣炮弹?广东农村的老农民当时就说:“鞋子好穿还得适合自个儿脚板,不合适的花皮鞋穿一天都磨脚。”

1991年,苏联垮台了,世界格局岔了个道口。美国借着“胜利者”的身份,不断给自己加戏,开始瞄准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一旦闹大,“人权”两字就挂在嘴边。但凡你想要办点大事,他们就打牌设障。那几年,美国公司已经在广东、江苏设了厂,他们一边拉生意,一边捏着鼻子喊中国“不够开放”。后来美国人想出一个阴招:通过忙着做生意,在中国塑造中产,再借着中产阶级推“和平演变”。可没想到,二十年下来,吃水的不仅没把水井掏干,反倒冒出来更多自家水鬼——中产阶级有不少比美国还爱国,出了事还捐款。

2001年中国进了WTO,这回谁也没料想GDP窜得那么快。十三亿人开足马力拧紧螺丝,那几年东莞的外贸工厂夜里灯都不关。有人在淘宝刚起步的时候,从浙江绍兴拉着满车T恤去深圳,第二天货就卖光。世界前二经济体就这么干出来了。可美国心里越看越不对劲,“中国威胁论”越讲越响。到2017年特朗普上台,什么关税、芯片、企业制裁一套套用上来。华为高管手机里从此全是美国禁令和新法律,工程师们连夜做加班。

说起现在,中美对抗已经不是只有航母、战斗机那么简单。俄乌战争闹得沸反盈天,可实际上,金融制裁、舆论引导、网络信息才是真正的杠杆。中国和美国,谁断谁的供应链,谁让谁的芯片断货,已成双向冒险的局。一个老外贸商说,前两年美国一断货,浙江义乌的小厂老板急得抱着手机求代购零配件。有人感叹:“现在不是当年抢鸦片通商的年代,这是一点点钱,一条供应链上几十万人要吃饭。”

美国最忌惮什么?AI、芯片、5G这三样。美国国家安全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要牢牢把住这三块高地。中国要是摸过了这几道坎,美国算盘可能就要重新打过。可急归急,美国政客只管眼前选票。老百姓倒有许多根本不懂两国关系细节,只要没影响到日常的汉堡包、油价就好。反倒是咱中国呢,名校里的博士、珠三角的女装厂老板,甚至新疆的棉农,点点滴滴都能和全球风向挂上钩。

美国打压中国,不只靠一纸禁令,他们还试图撬动中国内部的矛盾。台湾、香港这样的热点,是外部势力和国内情绪的集中爆点。每逢一出事,网络上总有人带节奏温和喊话,也有人直接怒发冲冠要“迎头痛击”。而中国对外则是另一种打法,讲究“以和为贵”,但关键时刻绝不手软。陈黎芳在华为内部会议上说过:“要先看到差距,别被一时的成就迷了眼。”中国企业家其实最怕“自大”,不是怕美国卡脖子,而是怕自己不想再努力。

这一场大棋局,中美就像两只互相掣肘的手,谁都离不开谁。有人说,归根结底就是抢“饭碗”——谁赚大头,谁控制产业链。可结果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这盘棋,谁能给后世带去更公正的规则,谁就能当世界的话事人。中国人从苦水里过来,早明白:苦挨过去是磨炼,甜也不能天天有。

回头看毛泽东讲“论持久战”,才知道老一辈早就看破了“敌强我弱”的表象。那个“坚持才能赢”的道理,现在对中美关系依旧准。我们是不是还得继续有耐心?是不是还得靠一代一代人手里攒的真功夫?大问题不必一夜解决,而是得一寸一寸啃下去。有句话小时候不信,现在越来越信:风雨再大,路得一步一步走。谁也不能光期待奇迹来临。

有时候夜深了,我也在想,跟美国这么多年“你来我往”,谁学会了什么,谁还在原地兜圈子?咱中国人熬过饥荒、走过雪天泥地,现在的辈子可能会更讲究点,但骨子里的那股劲,怕是还在。新瓶装旧酒,斗争变了花样,道理可一点没变——咬牙接着干,别贪小便宜,也别觉得“就这样挺好”。前面的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