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女神Monica离职背后残酷真相,发布会“高跟鞋踩手机”成绝版

发布时间:2025-09-11 12:19  浏览量:4

近日,以“暴力测试”闻名业内的OPPO产品经理Monica通过其个人社交媒体发文官宣离职。没错,就是那位在发布会上贡献过“高跟鞋踩手机”名场面的 Monica。目前,她的社交主页资料已更新为“前OPPO打工人”。

她用“毕业”这个词来形容这段五年的经历,既轻描淡写,又带着一丝告别的坚定。主页认证也已经改成了“前 OPPO 打工人”,这意味着她与 OPPO 的故事,暂时画上了句号。

从2019年开始,一直到2024年,国内整个手机行业市场都在激烈竞争,也陷入了一个“参数内卷死循环”,产品芯片从骁龙8 Gen1卷到Gen4,普通非数码爱好用户其实分不清其中的区别、摄像头从4800万飙至2亿像素,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普通人拍照依旧该糊的糊。

此时如何在发布会和营销上精准抓住目标用户的核心痛点就成了关键。

而此时的Monica,正是从2020年起深度参与了OPPO的K系列、Reno系列到Find N折叠屏等数十个产品项目,主讲过九场发布会,而她总是能在现场用一些生动的场景,把产品卖点表现得更直接,打破了科技发布会产品经理西装革履,对着PPT着重展示“纳米微晶玻璃”“康宁大猩猩Victus 2”的行业潜规则。

比如2024年4月OPPO K12发布会现场,她为了展示手机耐用性,化身“暴力Monica”,穿着7厘米细高跟鞋对着手机屏幕猛跺三脚,随后抄起电钻直怼机身——全程面带微笑,动作行云流水,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向外界证明了产品的耐用性。

当OPPO K12完好无损亮屏时,全场惊呼炸裂。这一幕不仅成了发布会的高潮,也成为K12 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爆点”。

这场发布会多火呢?抖音播放量破亿,各种热搜话题下面,是大学生晒手机挡板砖,大妈拿K12砸核桃,甚至宠物博主让狗子啃手机壳。有经销商爆料,K12发布当月销量飙升40%,门店挤满举着视频问“是不是踩不烂手机”的顾客。

可以说,那场表演让更多普通消费者记住了这款机型,这种“视觉翻译”让OPPO中端机杀出红海——K系列成“抗摔神机”代名词,学生党、外卖骑手、工地工人集体种草。

前有雷军通过亲自下场用“发烧友”立人设,余承东用“遥遥领先”造梗,后有Monica“高跟鞋踩机”,不仅让她一举拿下“OPPO最美产品经理”“硬核产品经理”的IP标签,也让OPPO成功快速破圈。

在今年2月的Find N5的技术沟通会上,Monica带来了更为震撼的产品演示——亲自坐上由四台手机铰链悬挂的秋千上进行“荡秋千测试”。

这一举动生动展示了钛合金铰链的惊人强度,铰链最大承重可以达到20kg。实测结果显示,Monica荡秋千后,手机屏幕和形态完好无损,成功完成了“秋千挑战”。网友纷纷留言就“爱看Monica姐虐机!”

Monica的舞台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演示方式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OPPO在产品上的一部分风格,也使她成为OPPO产品经理群体里最具辨识度的一位。

但是当Monica个人账号粉丝量超OPPO官微两倍,甚至有合作方要求“必须Monica主讲否则不签约”的时候,个人IP超越品牌对企业来说却并非是好事,尤其在遇上整体行业风向转变的时候。

从2024年底开始,手机战场规则巨变:参数内卷到极致,各家都在拼“自研芯片”“AI大模型”。华为麒麟芯片回归,苹果祭出AI大模型,小米有澎湃OS生态,反而OPPO自研芯片“马里亚纳Y”遇挫,折叠屏铰链专利战败诉,高端手机局似乎只认“技术护城河”了。

产品经理的舞台也从“讲功能”变成了“秀技术”。这个时候如果再继续在发布会上玩高跟鞋踩手机,就如同变成在科技峰会表演“胸口碎大石!”

有业内人士分析,Monica的风格适合中端机,用直观的测试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但高端机需要讲‘生态体验’‘影像美学’,这些更依赖技术背书,不是靠踩手机能解决的,更何况现在大部分手机也都能砸核桃了。

此时不免让人联想到OPPO内部“战略升级”调整,发布会改走“实验室风”,AI模拟百万次跌落测试替代真人秀;同时推出“技术天团”——芯片工程师、色彩专家、AI架构师轮番出镜,手机正一步步从“功能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这就是科技公司的残酷之处:需要Monica的时候,她就像一把能突破圈子的剑;不需要的时候,她就成了扎心的刺。

Monica的离职动态下,评论区成了“回忆杀现场”。有人翻出她早期的“手机砸核桃”视频:“当年就是看这个视频,给我爸买了K10,他用三年了还没坏!”也有人调侃:“以后发布会是不是要回归‘西装革履念PPT’了?没有高跟鞋踩机,总感觉少了点灵魂。”

但Monica的离开,也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整个数码圈正在不知不觉中集体“去人设”,个人表演主义的浪潮正在褪去是一个大趋势,连华为余承东的发布会时长都压缩了30%,

过去,一个有记忆点的产品经理能带火一款手机;但现在,用户更在意“芯片是不是自研”“AI能不能真正实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好事——毕竟,买手机最终看的是产品力,而不是“谁更会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