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尖反光被冤偷拍,小伙三年维权到二审,网红女律师:浪费司法资源
发布时间:2025-09-11 19:25 浏览量:1
三年前,追风小叶在成都地铁上因鞋尖一处反光被当众指控偷拍!
现场接受检查后虽被警方证实清白,却始终未等来一句正式的道歉。
三年来他坚持维权,把案件从一审打到二审,就在庭审择期宣判,等待结果之际,一位网红女律师却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他太执着、浪费司法资源!
这场纠缠三年的案件,最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那天是夏天的傍晚,成都地铁车厢里人声嘈杂,许多人低头看手机,或望着车窗外出神。追风小叶在车厢内扶着立柱站立,他之前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年长乘客,正准备在终点站下车。
就在列车驶入下一站的几秒钟前,车顶的白色灯管忽然闪烁了一下,一束光线恰巧打在小叶脚上的运动鞋尖,一块金属装饰条反射出细微的亮光。
这道光十分短暂,转瞬即逝,却恰好被紧挨着他站立的两名年轻女子看见。
她们对视一眼,先是低声交谈了几句,其中一人皱着眉,用眼神示意对方注意小叶的鞋子,另一人随即将目光锁定在那块金属装饰上,表情从疑惑迅速转为警惕。
几秒钟后,其中一人忽然提高音量,带着明显的质问:“你是不是在偷拍?那是什么设备?”
突如其来的指控在车厢里激起一阵波动,四周的谈话声逐渐低了下来。有人抬起头,有人放下手机,目光齐刷刷投向他们三人所在的方向。
小叶愣在原地,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下意识地摇头,本能地否认道:“没有摄像头,只是鞋子反光。”
他试着挤出笑容想缓和气氛,但两名女子并未退让,其中一人冷冷地说:“我们刚刚看到那块东西亮了一下,肯定是偷拍镜头,你不要狡辩。”
另一人也点头附和,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现在很多偷拍设备都很隐蔽,藏在鞋子里最容易。你这样很可疑。”她们的语气强硬,仿佛已经确认事实,根本不给他解释的余地。
两人的声音越说越大,周围乘客也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不时有人抬头往这边看。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忍不住开口劝了一句:“这好像就是装饰条在反光,看着不像摄像头啊。”
可那两名女生根本没理他,态度很坚决,坚持要找工作人员来处理。
等列车到站,成都地铁的工作人员赶了过来,把追风小叶带到站台一侧,先不让他离开,说要核实清楚情况再说。
小叶试图用手机展示自己的物品清单,说明鞋子只是普通款式,但工作人员出于安全考量要求进行现场检查。他被指示当众脱下鞋子和袜子,且不允许用手触碰脚部,以防销毁证据。
那一刻,他只能单脚站立着维持平衡,身边聚集的围观人群指指点点。他记得,工作人员翻看鞋底时,周围有人小声说看着还真像,也有人摇头说只是虚惊一场。
检查持续了几分钟,没有发现任何电子元件或摄像装置,随即警方到场做了简单询问。
最终警方初步认定未发现偷拍行为,并调取列车监控确认并无异常,确认这是一场误会,小叶当场被释放。
两名女子面对民警的询问,神情一度变得局促,彼此交换了几句简短的话,其中一人低声说了句看错了,另一人点头附和。她们并未再多做解释,只在离开前略显敷衍地抛下一句:“弄错了,对不起。”语气平淡,然后便快步走向出口,很快消失在人群里。
地铁工作人员在记录本上草草写下事件经过,只留下几行寥寥的文字:乘客举报疑似偷拍,经检查未发现异常,事件结束。没有更多追问,也没有关于后续处理的说明,所有流程在几分钟内迅速收尾。
小叶蹲下身,默默地穿上鞋袜,动作缓慢而僵硬。周围剩下的几名乘客没有再看他,也没有人再开口说话,仿佛刚才的喧闹从未发生过。他提着公文包走出站台,本以为会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却只觉得胸口沉闷。
他清楚地知道,刚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当作偷拍者脱鞋检查的情景,已经深深刻在别人的目光里。即使最终被证明清白,那些目光中带着质疑和审视的神情,也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能抹平的。
更让他介意的是,那两名女子离开后再没有任何联系。他没有收到来自她们的正式书面道歉,也没有等到任何说明或解释。地铁方面也没有再向他确认或沟通这件事的后续处理。
这段经历很快被车站里的其他人遗忘,但在小叶心里,却像一块石头一样压着,挥之不去。他开始害怕人多的环境,总觉得旁人的目光会突然聚焦到自己身上。虽然事情已经结束,但那份屈辱和被忽视的落差感,却在他心里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事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叶试图让自己忘记,但每当想起那天地铁站台上众人的目光,他都会心悸。那不是偶然的不快,而是直接否定了他的人格。
于是在冷静思考后,他决定采取法律手段。他最初的诉求很简单,希望两名女子能在媒体或社交平台公开为当众的误会道歉,以恢复自己的名誉。他强调自己不要赔偿,只想得到一份真诚的回应。
到了2022年,追风小叶把那两名女生和成都地铁一起告了,理由是他们当众的指控让自己名誉受损。
他在起诉状里写得很清楚,说自己当时被当众检查,感到非常屈辱,后来还一直承受着精神压力,变得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出现,连正常社交都受到影响。
案件进入立案阶段后,法院先后组织了六次调解,但两名女子仅在第一次调解会议上短暂露面,之后再未出席。法院多次通过电话和书面方式通知,她们均未配合参加。
与此同时,小叶开始整理现场证据,但过程非常艰难。他申请调取车厢内监控视频,却被告知大部分记录设备故障,画面损坏,仅存的片段也无法清晰辨认关键细节。
2023年,一审正式开庭。庭审当天,两名女子缺席,成都地铁派出代表到庭,表示事件已按流程处理,当事人检查后确认未发现偷拍设备,后续未再收到相关投诉,且因视频资料损坏,无法提供更多证明。
法院最终认为,小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名誉受损与被告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判决驳回全部诉求。一审败诉的结果让他倍感挫败。
一审结果公布后,小叶的生活随之陷入低谷。他所在的公司因事件引发舆论关注,认为继续聘用他存在风险,与他解除了劳动合同。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做临时性工作维持生活。
感情方面,他与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对方坦言无法承受来自周围朋友和网友的质疑言论,不愿继续卷入风波。
网络上也开始出现针对他的负面言论,有人质疑他炒作,有人编造他曾多次偷拍,甚至有人留言威胁他应该被封号。
长时间的精神压力让他出现了焦虑和失眠,他一度减少社交,拒绝出门,也变得易怒敏感。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继续维权。他在社交账号上表示:“这不是和别人较劲,而是想要维护最基本的尊严。”
2024年底,小叶在律师的协助下提起上诉,将诉讼对象范围缩小到那两名女子,正式启动二审程序。他在上诉状中强调,一审未能查清事实,不代表事件可以被忽视,希望法院能重新审视其名誉受损的事实。
2025年9月,成都中院二审开庭。两名女子首次共同出庭应诉,双方在法庭上围绕事件经过、舆论影响和道歉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庭审结束后,法院宣布择期宣判。
小叶离开法庭时显得疲惫,但仍然坚持认为,这不仅关乎自己个人清白,更是对公共环境中误指控成本的一次讨论。
2025年9月初,大量媒体以地铁诬陷案、误指偷拍、维权三年等关键词跟进报道,不少公众开始重新讨论事件本身以及围绕的法律议题。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回顾了当年事发经过,指出小叶在地铁上遭遇误指控,被限制人身自由并接受当众检查的情形,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名誉影响。
许多评论强调,他没有要求经济赔偿,只是希望当初当众指控他的人能够公开道歉,恢复清白,这是正当的权利主张。
也有人提出,事件虽然起因是误会,但当众指控和事后缺乏道歉的态度,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公。他们认为,不应以没有造成物质损失为理由否认精神层面的伤害。
与此同时,部分网民对小叶坚持上诉表示不理解,认为三年拉锯诉讼只为一句道歉似乎过于执着。也有声音担忧,这类案件可能会耗费过多司法资源,建议社会和解而非继续诉讼。这些不同的声音,让网络舆论在短时间内呈现明显分化。
案件讨论的热度,本可以随着庭审结束逐渐降温,但一位网红女律师在社交平台的发言,使得话题再次升温。
她在评论视频中称:“这位男生特别轴,为了一句道歉打了三年官司,浪费了很多司法资源。如果想证明自己的人格,可以做公益,不必纠缠这些小事。”
这段话在多个平台迅速传播开来,并成为新的争议中心。许多网友认为,律师的言论忽视了事件中当众指控造成的羞辱感,将合理维权简化为胜负欲,是在淡化受害者遭遇。
部分法律专业人士指出,名誉权受侵害后当事人通过诉讼主张权利是合法权利的行使,不应被定义为浪费资源。
随后不少网友翻看这位律师的以往发言,发现她在多个热点事件中都有唱反调的记录,质疑她此番言论是为了制造争议吸引流量。面对舆论压力她删除了视频,关闭评论区,账号粉丝数量明显下降。
而追风小叶则在社交账号回应称:“我从未把这当作争强好胜,也没有想过博取流量,只是希望当时当众指控我的人能够承担应有的责任。”他的回应平实冷静,获得不少网友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中院尚未公布最终判决结果,案件依然在审理程序中。庭审结束后,法院表示将择期宣判,但未给出具体时间节点。
公众的关注也从事件本身,转向对结果的期待。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希望法院能够正视公共场景中诬陷造成的精神伤害,哪怕最终判决只是要求被告在适当范围内道歉,也能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样本。
也有人指出,无论二审结果如何,小叶三年来承受的舆论压力、经济损失和情绪波动,已经远超出普通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案件本身已对其生活造成深刻改变。
三年过去,追风小叶的生活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他失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也经历了感情的变故,但他仍然在法律程序中坚持主张自己的权利。
无论二审最终结果如何,这起地铁诬陷案已经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围,成为公共讨论的案例。它让公众重新审视,在公共空间中面对陌生人时,如何平衡安全感与尊重;也提醒每一个人,当误会发生时,真诚道歉或许能避免漫长的纠纷。
这场坚持尚未结束,但它已经促使社会开始反思:诬陷的成本是否过低?维权的门槛是否过高?未来如何为普通人的清白,提供更稳固的保障?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