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母爱的羁绊》之请停止用“母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发布时间:2025-09-11 22:15  浏览量:2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应该就属于母爱了。为母则刚,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无所不能,母亲可以受尽委屈,总之孩子在母亲心中永远排在第一位。可往往越是在意,越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打扰太多;越是害怕孩子受委屈,越会让孩子受尽委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母爱”的话题。

一、放纵型溺爱

溺爱,对孩子和妈妈来说,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其实溺爱的真相是:妈妈把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了现实孩子的身上。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当孩子想要玩具时,你会想到年幼的自己,因条件不允许,没能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而现在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不能让孩子再去经历自己经历过的失望,缺失,所以二话不说,就是买。

放纵型溺爱,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怕他受一点委屈。比如,有一对夫妇中年得子,孩子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考不上大学,就送去私立;找不到工作,就在家啃老。找到了工作,又不适应,然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父亲因此抑郁成疾,母亲医院、家里两头跑。所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味的迁就,妥协不是爱,而是伤害。最典型的表现:

(一)对孩子给予“特殊待遇”,滋生优越感

比如说有好吃的,紧着孩子。孩子喜欢的,家里其他人靠边站。每次孩子不喜欢吃的翻,另外重开小灶。这样的孩子,最终的宿命一定是恃宠而骄,自私自利。

其实,在这一方面,我做的都特别不好。家里有一个过分挑食的孩子,长得又瘦又小,所以总会想尽方法,让他多吃一点,所以一不小心就让他成为了家里最特殊的存在,甚至有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表现。

所幸,我悔悟的不算太迟,还有挽救的机会。

(二)对孩子各种要求“无条件满足”

我们总有这样一个思维误区“再穷不能穷孩子”。自己护肤品用最便宜,衣服买打折的、地摊上的,对于孩子的需求却是眼都不带眨一下的。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过于讲解物质,不会体贴他人,甚至还会觉得理所应当。而且还吃不了一点苦,指挥贪图享乐。

(三)对孩子过分保护

我见过这样的一个家长,不让孩子吃糖,并且告诉孩子糖是苦的。并且还怕孩子跌倒,亦步亦趋,成为了孩子的“小尾巴”。孩子哪怕哼唧一声,就觉得大事不妙。最后,孩子已经四五岁了,还不知道糖的滋味。在家里横行霸道,在外边胆小懦弱。

(四)对孩子偏袒,哪怕犯了错

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天使,哪怕嘴上说着各种缺点,其实内心深处依然认为他是最好的。最可怕的是,面对孩子犯错时,依然选择视而不见。以“孩子太小,犯点错正常”、“这些道理长大了自然而然都懂了,着啥急”等各种理由自我安慰。于是,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等你意识到走偏了时,只剩下追悔莫及。

二、“非爱行为”是伤人的爱

世上大多数的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当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因为人心最复杂,也有极少数的母亲可能会因为种种心理原因,种种事情烦扰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些爱孩子的母亲,她的行为可能与她的意愿相反,对孩子造成的是痛苦。这就是非爱行为:指的是以爱的名义,对亲近人进行一种非爱的掠夺。

(一)带附加条件的爱

我们最常听见的是:“你要做一个好孩子,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宝贝”、“你下次一定要考前三名,否则你想要的玩具就泡汤了”、“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你再惹我生气,我就不要你了”等等。其实这些条件的潜台词是:你要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否则我就不爱你。

如果你也经常说这样的话,那么请适可而止,做出改变。

(二)没有原则的爱

孩子是天,是家中最特殊的存在。我们活着,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好好成长,所以孩子犯错了,我们去道歉;孩子被欺负了,我们去讨回公道等等。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袜子、内衣不舍得让孩子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表面上,我们为了孩子无所不能,其实底层的现实是极端自私,是隐藏在“爱”的背后,对孩子的控制欲望。

(三)依赖性的爱

还是母亲的“精神支柱”,孩子有个闪失,母亲就会万念俱灰,人生无望。甚至会明确的让孩子知道,离了他,母亲就会坠入深渊,就会生不如死。所以,当孩子要展翅飞翔之时,母亲会无限的拖后腿。这对孩子其实不是爱,是束缚,是捆绑,更是伤害。

(四)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像个无底洞,总是填不满。当孩子考了90分时,她会要求95,等孩子努力考了95,她会继续要求95,当孩子考了98分,她可能会要求100分,因为那两分时粗心的。

你看,孩子付出的你看不见,更无所谓去肯定他的成绩,只有无尽的要求去等待他。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时候你的一句鼓励,可能比无数次的鞭策更有用。不信,可以试试哦?

三、自我牺牲换不来辉煌

为了你,我失去了傲人的身材,皮肤上布满了难看的纹路,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为了你,我错失了职称,耽误了我的事业;为了你,我学会了做饭,油烟熏燎,成为了黄脸婆······整天唠叨自己的牺牲,自己的付出,把这些债务强加给孩子,其实时推卸责任的表现。

其实还有的时候,你所谓的爱其实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比如,当她一次鞋带打了个结,你便从此不再买带鞋带的鞋子;再比如孩子刷碗时,打碎了一个碗,你便从此不让他进厨房等等。这些看似温柔的爱,恰恰是你为孩子设下的陷阱。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溺爱的行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当母亲,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都有不足的地方,都会经历彷徨。那么,不妨停下我们忙碌的脚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