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雨鞋书记”杨桦的褪色人生:脚下泥土犹在,心中真情难寻?
发布时间:2025-09-12 13:14 浏览量:2
文/眷爱马后炮
01、
2021年7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记录下这样一个场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自强乡,65岁的村民王家全割草途中遇见了县委书记杨桦,满腿是泥的他有些不好意思,想回家换身行头。
没想到,县委书记一脚踩进泥地里,指着自己脚上的鞋说:“没事,就在这里聊,我穿的也是雨鞋,方便。”这个瞬间,为杨桦赢得了“雨鞋书记”的称号。
在媒体的叙述中,他吊着绷带跑项目、钻穷窝谋产业,是带领织金县摆脱贫困的“父母官”。2021年6月,他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人生步入高光时刻。
那时,无数人相信,这双沾满泥土的雨鞋,丈量的是民心,沉淀的是真情。身穿雨鞋的这位书记,心里装的是百姓。
02
然而,故事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
四年后的2025年4月,一则来自中纪委监委/贵州省纪委监委的简短通报,击碎了所有美好叙事:
贵州省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5个月后,2025年9月,一份更详细的调查通报出炉:“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家风不正,对配偶失管失教”“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这些冰冷的字句,与“雨鞋书记”的形象形成了刺眼的撕裂。
曾经那位让老乡觉得亲切、方便的“雨鞋书记”,何以走到了这一步?!
03
回望杨桦的仕途,他并非庸碌之辈。
整整35年,他的职业生涯与“林”字紧密相连。从地区林科所的工人干起,到执掌市林业局,再到主政以杜鹃花海闻名的百里杜鹃景区,他用了大半辈子。
2013年,百里杜鹃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份政绩簿上,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他转任织金县委书记,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他推动的皂角产业和竹荪产业,成为了当地的致富招牌。人民日报的报道里,他金句频出:“不能光指挥别人干,要带着大家一起干”;“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关键是得找到好产业”。
那几年,织金县脱贫了,GDP增长了,农民收入提高了。
如果故事在此刻结束,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基层奋斗模本。
04
但光鲜的A面背后,阴影正在滋生。
官方通报为我们勾勒出了另一个杨桦:他收受礼金,违规借用老板的房车,甚至“将应由本人支付的费用交由他人支付”。一个曾誓言带领群众脱贫的人,却在算计如何让自己“零成本”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的“家风”出了问题。“对配偶失管失教”,这短短七个字,往往意味深远。它暗示着家庭可能成为了权钱交易的纽带,最亲密的人可能成了推动他违纪违法的推手。
那个在雨中在田间地头和老乡拉家常的书记,却没能守住家里的“后院”。
他曾说“多办实事多解难事,才能换来群众的真心”,但最终,他换来的可能是不法商人的“围猎”和巨额的贿赂。他插手政府采购,在项目承接和资金拨付中为他人谋利。
那双曾用于走访全县农村老百姓房屋的脚,已不知何时悄悄迈进了利益的泥潭。
05
“雨鞋书记”的褪色,让人唏嘘,更发人深省。
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有过汗水、有过成绩的干部,最终迷失在权力里?是35年深耕形成的“熟人网络”带来的无所顾忌?是荣誉带来的光环效应让他放松了警惕?还是在家人的期盼或裹挟下,逐渐丧失了原则?
杨桦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些干部“能人腐败”的典型路径:他们能干事、干成事,却也认为自己能“摆平”事,最终在“能干”的掩护下滑向“乱干”。
那双雨鞋,或许曾经真诚地踩在泥土上。但当道路变化,它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防滑和踏实?当身边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诱惑的泥沼,一双雨鞋又能起到多大的防护作用?
最终,杨桦的雨鞋没能帮他走完一条干净的路。他的故事告诫所有人:脚下的泥土容易洗净,心中的泥土一旦沾染,便难以清除。
个人的觉悟固然重要,但更严密的监督制度和更透明的权力运行,才是保护干部、防止“雨鞋”沾上腐泥的根本之策。
杨桦的戏剧人生落幕了,但关于初心、权力与监督的思考,永不过时。
您怎么看待杨桦的那双雨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