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系列之294:武汉市国营第一皮鞋厂,武汉市第一皮鞋厂
发布时间:2025-08-28 21:42 浏览量:2
大武汉的皮鞋厂消失了,但它的气味、喧嚣和那些脚步声,还在某些老武汉人的梦里转悠。曾经,“大武汉”三个字,说出来跟“自带BGM”似的,楼高路阔、烟囱林立,小摊贩冒着热气叫卖,都是真实生活。可惜这一切,现在说起来,有点像给孩子讲个旧电影:看得见影子,摸不着温度。几十年后,新的楼盘冒上来了,人们往上住、往里挤,问一句,“这是谁家的地?以前是哪栋厂房?”,没人能答得全乎。
武汉的皮鞋,有过一段扎实得让人敬畏的历史。你以为皮鞋只是鞋店货架上的那一排排,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这行当就在汉口悄悄生根。最早的那几年,还都是手作小作坊,哪家有几把缝纫机就算是“大户头”。记得光绪末年的时候,武昌开了第一家国办的皮鞋作坊,小伙计们在油灯下偷学手艺,邻居家竟偷偷撕来看——这鞋的线缝得这么密,是不是用了哪门外行的法子?
新中国刚站稳,皮鞋还不是个大工业,那会儿分散在巷子口、菜市场边的皮鞋小作坊一百多家——小老板们大多是前脚卖鞋后脚送货,日子不富也不穷。要讲大厂,那还是1950年后。头一拨大伙,是几十个退下部队的老工人,站在寒冬里,羊毛大衣裹着,拉着机器进了空荡的小厂房,地板坑坑洼洼,灯线吱吱作响。工人最怕的,是油漆味儿盖住了饭菜香,有人说,知道自己成了正式工人的那天,第一顿是啃馒头喝井水,鞋底子的胶水却留在了指甲缝里。
很多年后,这里成了武汉的第一皮鞋厂。不是什么宏伟雕梁,只是街角几栋楼,灰扑扑的墙面,有时候还能看到窗台晒着棉絮和男工人没穿完的秋裤。厂区里机器响起来,声音像把人心也带得哒哒跳。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武汉皮鞋年产两百多万双,说起来不比现在电商平台差。一到交货期,工人们饭碗伸一伸手都能碰见鞋楦,日夜赶工,最怕的是厂领导突然来巡查。
这些人一辈子都在鞋厂里转悠。也不是没人调班想出去——听说国庆节有厂长孩子结婚,车间主任当天破例准上午请假,下午还得赶回来继续做鞋。做鞋的女人最尖,他家男人工资拿得多,但她惯会省下几块钱买黄花鱼回家给娃补身体。老一辈武汉人的记忆里,鞋厂宿舍味儿杂糅着饭菜香和胶水味。三阳路的墙根下,哪家清早不吵着两口子背单词,以为娃以后能“进城上大学”,其实还是铁饭碗好。
八十年代,厂子风光到极点。要不是后来市场变了、南方鞋厂起来,这名单年的利润,真能让工人想到买彩电、添新家具——那还是“票证时代”,老一辈人省衣缩食,只为了逢年过节能买双厂里特优的皮鞋给亲戚。谁都说“皮鞋厂最风光那阵子,和电影院一个地位”。工人孩子结婚,最体面的嫁妆,不是金镯子,是一双厂里分的头层牛皮皮鞋。
可再热闹的日子也有冷下来的时候。九十年代一到,号子里的声音变了。高楼二次开发,皮鞋厂的墙头开始掉灰,厂区外有流浪猫钻空屋。那个原来喊着“一手拉大车、一手打皮鞋”的大厂,突然哑了。
转念几年,等你回头去看,“江花庭院”四个字已经替了老厂房招牌。楼房高了,大门关得紧。只剩下零星几户老人还记得,那根拉皮鞋帮的机器螺丝怎么拧紧。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知道楼下小区原来摆了多少制鞋机?有时路过二曜路那个厂宿舍楼,转角楼梯还挂着旧窗帘,一楼贴着保温杯广告。老武汉本地人会停顿半响,忍不住扯着孩子耳朵说一句:“这里原来可是大皮鞋厂!”
城市总是往前冲的。有谁真会留步去数一数,这些旧楼里曾住过多少代工人?沈阳路、二曜路、甚至九万方,都藏着厂职工的宿舍。屋里墙面开裂,铁门生锈,一把老锁挂着新钥匙,来来往往的已是新面孔。日头底下,奶奶摇着蒲扇数落儿媳的声音,渐渐融入新来的空调外机的嗡嗡响。
想想也是,人和城市都难免这样。我们曾经用喘气的力气,把皮鞋厂从窄巷撑进了大武汉的名号。后来,城市呼吸变急,只剩楼房在风里默默生长。工业辉煌,终究是个遥远的声音,喊一喊,也许只有回音。
如果你哪天路过三阳路,切记慢一点。有可能,某一片晒得发白的墙角下,还残留着过去冒出来的皮鞋油味。只是这时候,没人再会低头驻足,都往上瞧着新楼盘的玻璃幕墙。他们要找的,不是鞋厂,不是机器,只是“一个更好的明天”。你说呢,假如大武汉还魂回来,会不会也找不回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