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双鞋穿到破,路线不对就炸毛!孩子的这些“不可思议行为”,是怪癖还是成长的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3 10:5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林爽爽 陈蕾

有的孩子恨不得天天穿同一双鞋,直到穿破也不肯换;有的孩子睡前必须有固定流程,一步都不能改;有的孩子只认一条路去学校,换条路就闹情绪……

这些在爸妈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执着,是怎么回事?是该被纠正的怪癖,还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记者采访了资深班主任老师,解读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世界。

图源:视觉中国

“不可思议”

是孩子自主意识的萌发

“有些孩子会持续看同一本书,从一年级看到六年级,内容都倒背如流了,但空下来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翻那本书。”杭州市凤凰小学的班主任陈隽婷老师分享了观察到的现象,“还有一些孩子,上学路线一定要固定,比如从小区出来必须走东门,如果走南门就很难受。”

除了对于路线、阅读等的“执着”,一些孩子还有“仪式感”极强的习惯。

“有家长很苦恼,说孩子睡前会磨蹭,有一套固定流程:先整理好书包并检查,然后洗脸刷牙,上床前还要阅读或者把被子盖好,可能还要在床上滚一下……这些固定的行为和习惯会持续一段时间。”

认准一件衣服、一双鞋,或者一直钟情穿一件洗旧甚至磨破的睡衣……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班主任李琳老师说,一些家长和老师在交流时,会“吐槽”自己孩子“不可思议”的行为,觉得很苦恼。

是孩子有问题吗?为什么对某物或某事那么执着?

在两位老师看来,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都不“怪异”,背后藏着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其实是孩子们在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感。

陈隽婷老师分析,在孩子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些不变的元素来获得安全感、稳定感。孩子对未知可能会有不安,而一些熟悉的物品对他们来说是可控的,内心就不会那么害怕。同时,这也体现了孩子自主意识的萌发。“越小的孩子,能自主选择和支配的事物就越少。当孩子发现‘这双鞋子穿不穿、这个杯子用不用,我可以决定’时,孩子发现这是能行使自主权的范围。”

心理上的安全感、舒适感,不仅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小学高年级孩子也一样有需求。李琳老师分析,在小学高年级,孩子面临一定的学业压力,自我意识觉醒后内心会有不安全感。这些习惯了的旧物能带给他们心理上的舒适感。比如一些孩子可能会一直持续听一首歌,这是一种放松的需要,对安全感的需求。同时,一些孩子喜欢用“旧物”,则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我风格,寻求同伴认同和归属感。孩子们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价值判断。“这也说明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比如有孩子觉得东西还能用就不换,不看重贵的而更看重是否实用,这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消费观。”

“执着行为”

会随着孩子成长逐渐变化

面对孩子的这些“执着”,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两位老师都强调,首要原则是尊重。

“如果这些行为不影响正常生活,没有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就不需要干涉。”陈隽婷老师提醒。

“家长不需要焦虑,也不能单凭一个行为来判断,要整体去观察,根据孩子的情绪、社交情况等综合判断。”李琳老师建议,如果觉得孩子需要引导,要讲究方法,首先要肯定孩子,然后倾听孩子,不要轻易评判,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家长也可以设定底线,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考虑到卫生、健康,建议孩子做适当的调整,如鞋子轮流穿或旧衣物讨论确定穿着频率。

陈隽婷老师分享了具体的沟通技巧:“家长可以先承认物品对孩子的重要性,和孩子共情。‘我知道这双鞋子对你来说非常特别,它带给你很多快乐回忆。’并和孩子商量一个过渡方式,比如一起修补鞋子,或者收藏起来放在每天能看到的地方。”同时,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孩子行使自主权。

两位老师提醒,孩子的这些行为大多是阶段性的,会随着孩子成长逐渐变化,不必过度焦虑。

“家长如果在一起交流,就会发现,类似的行为很多孩子都有,不是自家孩子特别‘奇怪’。”陈隽婷老师说。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孩子“不可思议的行为”表现的形式可能不同,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组成部分。爸爸妈妈理解和尊重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记者观察

倾听和理解

是送给成长最好的礼物

那个坚持走固定路线上学的孩子,那个把旧故事书翻到倒背如流的孩子,那个必须完成整套睡前仪式才能安睡的孩子——他们不是在故意“找茬”,而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或者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鞋子旧了就要扔,路线近了就该换,流程繁琐就该变简。但在孩子们眼中,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或行为,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是自主权的试验田,也是自我认同的表达。

与其强行改变,不如先共情。试着站在孩子这一边,体会那双鞋子的重要性,一起修补,甚至举办一个“退役仪式”。这是尊重而不是纵容,是感同身受,也是理解。

从这些“不可思议”的坚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孩子当下的需求,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专注、长情、有主见。这些特质如果能被理解和引导,是孩子未来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松弛感。放下过度焦虑,相信孩子的成长节奏。多年后,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扰的“怪癖”,正是孩子独特个性的最初显现。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时,许多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这份倾听和理解,或许就是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