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师节,葫芦岛有多少家长给老师“送礼”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10:46  浏览量:2

文 / 玉龙

关于教师节送礼这件事儿,本不想和大家伙儿去聊这个,聊多了总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奈何身边的家长都在聊这个,甚至家长们都有点恐惧“教师节”这三个字,每当他们提到“教师节”这三个字的时候,都是一脸的无奈,然后一边骂着还一边掏腰包。

所以今天就简单的聊聊这个在葫芦岛乃至整个东北已习以为常的现象。

教师这两个字在以前被叫做园丁,现在也只是一个职业的代名词而已。

原本我以为现在的老师和我小时候一样算得上是第二个家长,但其实并不是。那个时候家里把我们交给老师都会说一句:孩子闹,该打打,该骂骂。

老师也会欣然点头,打你骂你从不手软。

家长看见了不会说老师的不是,反而还会打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这才算是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

然而这才过去二十多年,一切都不一样了。

比如说家长,自家孩子送到学校后,老师打几下骂几句家长就跳脚了,举报投诉的全来了,结果老师不敢打不敢骂,做事畏手畏脚的。

于是老师决定只管教学,至于你家孩子学不学就跟老师没关系啦。

可这样那行啊,家长还望子成龙呢,孩子不学,老师不管可不行,那怎么办? 没办法尽力讨好老师吧。

于是就有了送礼的孩子坐在前排,没送礼都坐在后排的事情出现,这就叫“穿小鞋”。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但一颗老鼠屎的确坏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名声。结果就形成了一到教师节就要送老师礼物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一部分是家长的错,一部分是从里烂到外的教师搞出来的。

就比如前几天的教师节吧,和小区里的家长闲聊的时候聊到教师节,大家伙儿都相互试探的问:教师节送礼了吗?

一位大姐说:能不送吗?不送你试试,看看给不给你家孩子穿小鞋。

另一位大姐说:包个五百一千的就得,这教师节真是给老师过的。

我很惊讶,以前教师节礼物最多是孩子弄一些作品,或者是家长送一些礼盒什么的,怎么就去直接送钱了呢?

仔细想想,在葫芦岛这样月薪四五千的城市,好像直接送红包更有诚意一些。事实也的确如此,毕竟没有什么人不喜欢钱的。

当然,我很好奇,这个教师节葫芦岛有多少老师收了红包?一个节日一共收了多少钱?

这两个问题恐怕是找不到什么答案,但从现实的例子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

比如说,葫芦岛当下家长们都送红包的金额都在五百到一千左右,那么我们按照一个班三十人计算,假设所有家长都送了红包,一人按五百算,总收入一万五左右。

有的送的多有的不送的情况都存在,甚至有的好教师拒绝收礼的也不是不存在。

所以这么算下来,一万五其实并不是很多,但对于一些人来说,那是额外的收入,是普通人三个月的打工收入。在教育局不严查的情况下,没人会不喜欢这个钱的,毕竟你收没事,我收也一定没事,一来二去大家伙都开始盼着教师节了。

当然了,这种现象一些二线城市可能更加严重,有的收红包能够达到十万块,这个收入的确有点过分了。

所以,为了杜绝这种“习惯”,前几天一位校长站在校门口拒绝学生送老师礼物。这倒是一个好的表率,但在我看来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能有人说了,咱们葫芦岛怎么没有校长这么做呢?

说实在完全没必要。

一方面,家长都知道,送礼没有谁明着送的,一些家长早在教师节前几天就把红包送到人家家里去了。

另一方面,做校长的也不是没有“外快”。我记得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老区的一些好学校,花钱走关系都是有价格的,最终决定孩子能否再学校读书,那都是一所学校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都是染缸里的白布,没谁是干净的。

所以呀,这件事儿就点到为止,写这篇文章并不是玷污教师这个神圣都职业,只是在声讨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那些没有师德的“教师”,好的老师一直存在,以后也会一直存在。

至于这个队伍里的老鼠屎,早晚有一天回被请出去,至于时间嘛,很可能就在十年间。

当下出生率下滑,生育率跌破红线,咱们葫芦岛这座城市的众多乡镇小学已经不复存在,教师队伍就变得沉重且严重冗余,最终面临被清退的可能。

那么你会选择被清退前狠狠的收,还是兢兢业业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无愧于心?

这是一个选择,当然,可以多选。

全文完,觉得不错,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