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要买新款手机、贵价球鞋,家长该怎么应对?

发布时间:2025-09-15 12:28  浏览量:2

文 | 米粒妈

我发现真的是一个猴一个拴法,每家的孩子都不太一样。可能在你这完全不是问题的点,恰是别人家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互联网冲浪,就看到有博主写文章,讨论“孩子如果找你要5000块钱的球鞋怎么办?”

这几天身边又有朋友跟我吐槽类似的事,说她家孩子非得买新款手机,旧的用得好好的,就要买新的,因为新的同学们都有。

朋友不答应,孩子居然说了一句让人细思极恐的话:“那我要是把这部手机弄坏了,你不也得买吗?还不如让我实话实说呢,我不想骗你。

我当时还是很诧异的,因为众所周知,米粒是个抠界王者,我天天教育他别那么穷酸,要大气,要大方……还教育不过来呢。

确实,孩子的攀比心理是个挺大的问题。因为今天他可以找你要手机要球鞋,明天就可能要更大的东西,如果一味满足,总有一天你会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而如果断然拒绝,又会让孩子认为你给的爱不如同学家长给得多,为什么人家肯付出,你却不肯?

金钱观的教育,是渗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的,如果孩子能一下子虚荣到这个程度,一定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没有及时加以纠正导致的。

所以真有一天,孩子能跟你提出来买很贵的东西,而且原因仅仅是因为同学都有,那可能我们还是得从根源上来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不行,太贵了!”

因为孩子形成攀比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效仿,也是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当他们开始善于独立思考,就必定不会再盲目跟风。

青少年的攀比心理,无非就是源于以下几个深层原因:

· 渴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和认可

· 自我价值感尚未成熟,需要通过外在物品确立身份

· 对社交地位和归属感的需求

· 广告和社交媒体创造的“必须拥有”的压力

发现没有,这几个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缺乏主体性。

那我觉得如果孩子真的突然提出来要买新款手机、贵价球鞋,我们可以不回答“行”,也不回答“不行”,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思考路径,让他自己去判断。

首先可以先问问孩子:“这东西好在哪?它为什么值这个钱?

这样做不是妥协,而是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也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

然后,我们就刚好可以借这个契机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比如面对孩子想要5000块钱球鞋的问题,我们可以说:

5000块钱可以买一台很好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报一个学期的数学课了。

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计算:“如果你每个月节省200元零花钱,需要25个月才能存够。

这样,一个具象的金钱概念就描摹出来了,很多时候,孩子什么都想要,只是因为对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替代方案,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但关键是,买可以,但没那么容易。

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在某个特殊生日或达成某个重要目标时作为礼物,买这个东西。

比如语文考到多少分以上就买,或者等你过生日的时候,破例给你买。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或储蓄分担一部分费用,我之前跟朋友带孩子一起去环球影城,她就什么都不自己掏钱买,孩子要什么都让孩子掏自己的钱。

所谓“自己的钱”,就是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因为早早知道了存钱能在出去玩的时候随心消费,她家孩子也就养成了储蓄习惯。

后来要买的东西太多,钱不够了,朋友就跟孩子说:“非想买的话,我可以借给你,以后你再分期还给我,但是要利息啊。

她连百分比都规定好,让孩子自己算,每月跟她还贷。

表面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对孩子养成金钱观特别有好处。

其实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之前,我们就应该早早设立明确的消费原则和家庭规则。

例如:“我们家的原则是鞋子预算不超过800元。

设定界限能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消费期待,他脑子里对鞋子的价值有了具象的的概念,自己就没底气开口要5000块钱的了。

之前看过一个很无语的视频,一个妈妈带自己13岁的女儿去吃西餐,结果用了团购券,女儿居然因为嫌丢人直接躲了起来。

当时母女俩吃西餐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同学,妈妈付款用了团购码,这让女儿觉得颜面尽失,还在用餐之后跟妈妈说:

以后我们吃西餐不要用团购码了,没钱就别来吃了,我觉得这样很low,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

这个妈妈怎么也想不通,明明小时候还很会体谅人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突然就虚荣成这样。她觉得会不会是现在的孩子都很在意用团购吃东西这件事,会觉得丢人?于是上网发帖求助。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孩子升出了扭曲的虚荣心,很可能是教育出了问题,金钱观教育一定要趁早。

还是说回上文中米粒妈那个一起带孩子去环球影城玩的闺蜜,她每个月都会跟孩子一起讨论家庭的开支情况,让孩子明白家庭的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

每次家庭会议,闺蜜和她老公都会拿出账本,详细记录这个月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孩子看到父母辛苦赚来的钱,需要支付房租、水电费、伙食费、学费等等,他就慢慢理解了挣钱的不易。

孩子想要什么东西,闺蜜也不会直接买,尽管她的经济条件完全可以支撑这个开支,她也故意跟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储蓄计划,每个月从孩子的零花钱中存一部分,等存够了钱再去买那个东西。

这就又要承接上文中那个让孩子找她贷款的操作了,她真的是在金钱观的教育上很超前。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真就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消费,也培养了节俭和理财的能力。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绝对不会觉得明明团购能吃的饭,非要全价买,就是体面,他只会觉得这是冤大头行为。

说到冤大头,就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家的抠门大王米粒了。

他就是生怕自己当了冤大头,我真愁他这样下去,以后还能不能找到女朋友。

之前我答应他去密室玩,他居然找来“北京获奖密室的排名”,让我帮他按顺序在某团上查价格。

长长的名单,我查得眼冒金星,米粒头凑在我手机前,一直说:下一家。

感觉要休克时,我让他给出能接受的价格,不然我得查到猴年马月。

他想了半天,憋出一句:“越便宜越好。”

我忍了忍:“你先别看价格,看看密室的主题什么的,对比下呢?”

米粒答:“我先挑价格,没有性价比的密室不是好密室。”

我急了:“那便宜到底是多便宜?你总要有个范围吧?”

他说:“人均50吧。”

当时我都气笑了,他查的关键词,要获过奖、要4个以上的NPC、要有6关以上关卡、要机械、要真实场景......

这分明是高端局,就是逼死小某书的测评,人家也给你找不到人均50块钱的呀。米粒说:

“性价比您懂不懂?花小钱办大事您懂不懂?”

哎,怎么说呢,反正要是我,我就不当他的女朋友。

不过,那个吃团购嫌丢人的女孩,一定没怎么体验过自己赚钱、支配钱的感受,对家长没有共情,对金钱的来之不易脑补不到。

最简单的道理,如果这顿饭吃到同样的东西,花更少的钱,省下的钱还能花在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个观念,其实只需要让孩子自己体验赚钱和支配钱,去模拟实操就可以。

当然,过犹不及,凡事不能做得太过。抠成米粒这样,或者虚荣成吃西餐的女孩这样,都不行。

建立正确金钱观绝非只是“教孩子省钱”,而是培养孩子在未来复杂经济社会中从容生活的能力基础。

金钱观实质上是“生活决策能力”的启蒙,当孩子能够正确地区分“需要”和“想要”,自然也就不会再被舆论裹挟着盲目跟风。

金钱观的教育,并不是教会孩子计算得失,而是让他们懂得如何让资源成为实现自我、服务他人的工具。

这份观念能够在未来,让孩子面对物质诱惑时保持清醒、在财务决策中理性判断。

这是比任何昂贵物品都更有价值的人生装备。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