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厂房1年“跑”出3.5亿双运动鞋 解码县城“智造”

发布时间:2025-09-16 15:09  浏览量:2

位于河南睢县的一家制鞋中小企业,是我国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之一。小县城里的中小企业,如何变成智能工厂,又带来哪些新变化?

县城里的“智造”密码

要生产一双运动鞋,背后有上百道工序,传统产线需要上百人花费两周才能生产出来,现在有了智能工厂,只需要30多人一两天时间就能制造出来。

第一关是“裁制精准”。过去,工人用钢刀一刀一刀手工裁剪,误差常常超过1毫米。如今的智能冲裁设备,像配备了“火眼金睛”,激光定位、精准下刀,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还能完美对齐面料纹路。

工人师傅介绍,这样生产不仅更精准,而且光是这一步,每天就能节省10平方米的面料。

闯过“裁制关”,下一关是“缝制提速”。过去,近30名工人在针车前一针一线缝合鞋面。如今,智能化产线让工人减少一半,电脑针车速度提升到原来的3倍。

最关键的“鞋面鞋底贴合”,曾是产线的“老大难”,工人全凭手感对齐,稍有偏差就要返工。如今,视觉扫描设备只需2秒,就能在鞋面上精准画出“对齐线”,机械臂随之抓取、按压,让鞋面与鞋底严丝合缝。

产线更“聪明”的背后,靠的是工厂的“智慧大脑”。

智能鞋厂负责人 邹银芳:这是我们所有智能化设备大数据的总控室,相当于“智慧大脑”,采用自主研发的3D工业相机全方位成像技术,通过采集数据、视觉软件转换成运行轨迹,一键导入生产系统,智能线就可以自动化生产了。

智能化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更快、更好,还有“个性化定制”的新玩法。

借助数字化技术,鞋子从“千篇一律”走向“量脚定制”。就像给脚做了一个CT,十几秒钟时间就能够形成脚的长宽高、足弓等一系列数据,还能生成一份报告,包括体态等各种更专业的数据,甚至还能个性化定制一款运动鞋。

智能产线几小时就能复制数据,快速完成定制,价格也更亲民。

如今在睢县,600多家鞋企中,这样的智能工厂越来越多。一个个曾经的小厂房,如今一年能“跑”出3.5亿双运动鞋,创下“全国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三双是睢县造”的亮眼成绩。

老纺织厂的智能“新生”

山东一家有40年历史的纺织厂,靠“智慧棉絮”告别了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旧模式,迎来全新面貌。

“70后”的王姐,是厂里的老纺织工。20多年来,她最头疼的就是纱线断点。过去,只能靠人工慢慢对接,不仅耗时,还常因质量不一“接好又断”。

如今,智能化捻接器半秒就能完成对接,而且接好的地方与其他部分几乎看不出差别,彻底解决了这一“老大难”。

车间运转主任 王玉红:打结的地方看不出来,整体的纱条是均匀的。

智能化升级不仅在生产环节发力,还延伸到质量检测。过去靠“肉眼挑毛病”,如今换成“光电探测”,设备能自动识别问题纱线,精准掐断并无缝衔接。

智能化带来的红利,还体现在人力上。过去,一台980锭的细纱机换锭要停机,还要二十多人忙前忙后。现在,智能设备支持“不停机更换”,一次就能精准完成全部换锭,人力投入大幅减少。

细纱挡车工 郭玲叶:以前20个人干,现在只需要5个人干。

这场转型,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企业负责人说,过去设备老化、质量不稳,工厂一度亏损。去年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搭建从纺纱到质检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体系。虽然初期投入高,但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纺织企业负责人 张元盛:全部改造完成以后,生产效率提高1.5倍以上,节省用工2/3以上,节能降耗30%以上。

中小企业如何实现数智化跃升?

中小企业想搭上智能化快车,但“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难题,让它们在数字化门槛前望而却步。如何跨越这道坎?

杭州临平区的一家服装厂,正在赶制今冬新款羽绒服。传统产线有130多道工序,全靠人工排产,一旦“换款”,工位和设备都要重新调整,既费时又影响进度。

服装企业负责人 张烈:传统产线产品的质量,最早也要到第二天才能确认,货期我没有办法保证。

转机来自一条新投产的智能产线——大模型根据工人“能力值”智能派工,工位屏幕实时显示进度与质量数据。原本两三个小时的“换款”,如今只需10分钟,整体效率提升35%。

企业负责人表示,数字化管理系统,曾经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是“奢侈品”,感觉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经过系统改造提升,这其实是个“必需品”。

这家中小企业的转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精准帮扶”。

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定期举办数字沙龙,邀请服务商点对点上门指导。企业如果不知道要怎么改,就告诉他们怎么改。

考虑到中小企业行业差异大,当地还搭建了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近200家服务商,发布细分行业方案,让企业按需选择,避免盲目投入。

平台运营负责人介绍,中小企业资金比较紧张,数字化转型时要落到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所以里面会做很多很小的应用展示。

从实际需求出发,杭州形成了“1325+N”模式。试点以来,已有592家企业启动改造,近半数完成验收,跨过数字化门槛。

杭州市经信局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副处长 梁超:“N”是指有N个支撑体系,比如线下有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工业软件中心、未来工厂推广中心等平台。金融有“试点贷”“数改券”,着重在建立长效机制和生态上发力。

基础级智能工厂是数字化转型关键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目前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刘晓昌:基础级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在关键工序和环节,部署数控装备、自动化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让生产环节能感知、可监测。

专家表示,关键工序的智能化,让企业实时掌握生产与订单动态,告别“凭经验”的粗放管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刘晓昌:对中小企业来说,基础级改造能帮企业精准管控质量和生产计划,为物料采购、订单排产、仓储配送等提供决策依据,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是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升级的首要动作。它让企业看到数字化的实际价值,增强转型信心,为向更高层级的智能工厂迈进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已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转型场景,培育“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解决方案1万余个,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数字技术正全面渗透制造业全流程,贯通多元场景,数据产品和服务加速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