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一董事长荣获全球鞋业技术最高荣誉,这是中国技术人员首次获此殊荣
发布时间:2025-09-16 21:28 浏览量:2
鞋楦作为制鞋模具,决定着鞋子的舒适度与功能性,被称为“制鞋的灵魂”。一双合脚的鞋,离不开一双精准的鞋楦。
今年9月,一位中国工匠因其在鞋楦领域的卓越贡献,站上了世界鞋业技术的最高领奖台。在上海召开的第22届国际鞋业技术大会上,中国轻工大国工匠、位于松江区九亭镇的上海国学鞋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学被授予“UITIC技术奖”。该奖项由国际鞋业技师联合会颁发,被誉为鞋业技术领域的“奥斯卡”,代表着全球鞋业技术的最高荣誉。
这是中国技术人员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标志着中国制鞋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来自中国、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行业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匠心传承:从学徒到“中国鞋楦第一人”
陈国学的学艺之路,承袭自传统的师徒制。1954年,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老党员、老革命,家教严格。17岁那年,他拜入上海鞋楦祖师沈炳根的徒孙田金凤门下,开始学习鞋楦制作。“早年学做鞋楦全靠一双手、一把刀、一份耐心。”陈国学说道。
“师傅要求很严,但我很喜欢这一行。”陈国学不仅聪明好学,能够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能吃苦,对鞋楦有一份单纯的执着与热爱。出师之后,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遍访江苏、上海两地的名师,包括苏州皮鞋厂的袁木林、无锡皮鞋研究所的顾定康、南京万里皮鞋厂的沙锦年等多位老师傅。
从手工技艺到理论体系,从实操经验到设计理念,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专业认知,为后来从事标准化、数字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鞋楦作为制鞋的核心技术,不仅是设计制造鞋类产品的模具,更关系到鞋子外观造型的美观和穿着舒适性。陈国学深知其重要性:“鞋楦必须符合行走和运动状态下的脚型规律,要设计制造高质量好鞋,首先要有高技术含量的鞋楦作为基础。”
1981年,陈国学担任江苏省塑料鞋楦“以塑代木”科研项目负责人,该项目于1983年荣获江苏省科技三等奖。从此,他在鞋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成长为行业公认的“中国鞋楦第一人”。
匠人本色:45年精益求精赢得国际话语权
作为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家组成员,陈国学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鞋类标准会议。“标准不是谁强谁说了算,而是要基于科学、基于人。”他告诉记者:“外国人脚码大、瘦长,中国人脚型短肥,我们应该争取制定亚洲人标准。”通过他的努力,中国鞋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体系逐渐被国际认可,中国在国际鞋类标准制定中首次获得话语权。
2006年至2007年,他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中国鞋楦系列》国家标准修制订工作;2014年至2015年,负责起草国家标准《鞋类合脚性·鞋楦的评价》。这些工作为中国制鞋行业的规范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曾为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鞋楦设计与技术支持,陈国学始终保持着匠人本色。他不认同部分企业“重模仿、轻创新,重短期利益、轻人才培养”的做法。“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改掉模仿抄袭的落后习惯。”在陈国学看来,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术追求,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陈国学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测量脚型、画图纸、切割做成样板……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精准,要“耐得住性子”,否则差一丁点儿就会导致设计出来的鞋子不合脚。在他看来,鞋类设计师需要树立追求产品卓越的观念,需要坚强的毅力,需要坚持不懈的创新,需要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工序一丝不苟的精神。
薪火相传:为行业未来注入新生力量
如今,年过七旬的陈国学依然坚持技术研发与传承工作。他担任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常年从事技术培训,致力于培养下一代鞋类设计人才。
“基本功是反复锻炼出来的,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一定会付诸行动,从实践中获得真技术、真能力。”陈国学表示。他要求学生学习鞋的设计构思能力、效果图绘画能力、鞋楦设计能力等多方面技能。
回忆起自己学习制楦技术的漫漫历程,陈国学凭借天赋、热爱与勤奋,年纪轻轻便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更被聘为讲师,为许多资深技工授课。起初,台下不少老师傅不以为然,甚至面露轻视。他却并不争辩,只是径直将制鞋工具搬到台上,在现场从容演示起制作全过程。这一举动竟把全场目光牢牢抓住——人们不知不觉围拢过来,里三层外三层。他手中动作流畅精准,每一刀都沉稳有力,每一个刻画都恰到好处。精湛的技艺渐渐化作了无声的语言,原先的不屑也随之转为惊叹与信服。从那以后,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专注听讲,再无杂音。“我的眼睛就是尺。”陈国学的话语中带着一份从容的骄傲。
数十年薪火相传,陈国学的很多学生如今已成为专业院校的领导或老师、鞋企的技术干部或设计师。得益于他的谆谆教诲,许多行业内的新生力量正将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推动中国制鞋行业持续创新发展。
在国际鞋业技术大会的颁奖现场,陈国学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平静地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为中国制鞋业发展默默奉献的技术工作者。”陈国学用45年的坚守证明: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最强动力。现在的陈国学仍在上海和江苏丹阳等地奔波。他说:“只要树立艺术之心、工匠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的高端鞋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记者:朱颖宏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红霞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