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的重量:当“自愿”成为谎言,孩子成了制度的代价
发布时间:2025-09-17 09:13 浏览量:1
一顿饭的重量:当“自愿”成为谎言,孩子成了制度的代价
湖南江永。一所小学。一个四年级男孩。端着自家饭盒。站在食堂窗口。连续三天。没打到饭。同学分他一口饭。他看别人吃。回家狼吞虎咽。父亲起初以为长身体。后来才知真相。是学校拒绝打饭。理由?饭盒不是“统一款”。
校长开学时说“自愿选择”。家长担心卫生。让孩子自带餐具。结果窗口阿姨冷脸拒绝。孩子不敢说。不敢争辩。默默挨饿。事情曝光。校长回应:“欢迎调查。我们提供高质量服务”。答非所问。避重就轻。舆论炸了。
“自愿”二字。成了空话。
这不是孤例。教育场域里。“自愿”常常变质。河北某高中收2700元教辅费。也说“自愿”。但班主任警告家长:质疑会影响孩子考研考公。家长护学岗。名义自愿。实则隐形强制。不参加?怕给孩子“穿小鞋”。自愿。被自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问题核心在哪?制度冷漠。执行僵化。沟通缺失。
学校推行统一餐具。本身不是问题。但消毒流程公开了吗?二次清洁有保障吗?没有。家长知情权被忽视。选择权被架空。工作人员机械执行规定——不带统一餐具就不打饭。哪怕孩子饿着。制度的本应是保护。却成了伤害的利器。
校长们的回应更显苍白。不直面问题。用套话搪塞。官腔十足。他们忘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维护规矩的僵硬。
小宇挨饿三天。心里会留下什么?不被尊重的记忆。制度冷漠的初体验。一顿饭看似小。关乎尊严和信任。
如何改变?透明。沟通。人性化。
消毒方案公示。让家长看得见。建立监督小组。家长学生参与食堂管理。自带餐具若真不行。提前说明替代方案——而不是让孩子空碗呆立。任何规定。若不能以学生权益为圆心。便是偏离了教育轨道。
教育应有温度。在每一餐饭。每一次选择。每一句承诺里。
毕竟。孩子不应为成人的规则买单。
- 上一篇:用一辈子去爱你
- 下一篇:大家一定要注意,新骗局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