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孟再平追悼会!曾打百万抗癌针,儿子背草鞋,多辆迈巴赫送行
发布时间:2025-09-17 18:40 浏览量:3
2025年9月2日,台州殡仪馆门前,一场不打扰媒体、不登大报,却自发聚集上千人的送别仪式,悄然展开,追悼会主角,是一个很多年轻人不熟悉,但无数老百姓念念不忘的名字——孟再平。
她49岁因病去世,一生未登流量热搜,未签头部经纪公司,却在最后这一刻,让整座城市落泪。
她的儿子戴着草帽、背着草鞋,走在送行队伍最前方。
继女身着素衣、披麻戴孝,跪地痛哭,剧团演员穿着戏服默哀,老戏迷边唱边哭。
有人说:“她走得比明星还排场。”
也有人说:“她配。”
因为孟再平这一生,用尽全力在唱戏,也用命撑起了民营剧团最后的尊严。
01 “小王少楼”一唱成名
孟再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戏曲家庭,父亲唱“路头戏”,母亲是票友,从小耳濡目染。
16岁,她考入上海松江越剧团专攻小生,师从越剧名家王少楼,基本功极其扎实。
她演绎毕派的洒脱英气,也能拿捏范派的温柔缠绵,一招一式眼神流转,既有少年书生的英姿,也有翩翩君子的深情,因扮相俊朗唱腔极具风格,被戏迷亲切称为“小王少楼”。
她曾在松江演《梁祝》台上“十八相送”,唱到“山也无棱天地合”时,老太太们哭成一片。
那一刻她不是演员,是那个故事里的人。
02 寒冬来袭拒绝退场
然而,越剧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市场低迷团体解散,孟再平所在剧团也不例外。
为了生计,她离开体制剧团南下民营团。曾经掌声雷动的台前主角,成了四处接活奔波的“草根演员”,没有灯光没有固定剧场,有时候一场演出只赚几百块,还得轮流睡地铺、蹭饭菜。
可孟再平没抱怨一句,“戏比天大”她常说。
这些年,她几乎唱遍了台州所有村镇走过数百个舞台,无论偏僻荒凉台下几人,她都全情投入。
她的观众不是追星粉,是朴素的百姓、背着小板凳来的老年人。
她不做短视频带货,不开直播博眼球,只用一声声真嗓和一段段好戏,撑起民营越剧最后尊严。
03 一己之力把剧团唱红
2019年,孟再平在台州创办“孟孟越剧团”。
剧本、排练、灯光、道具、演员训练……她一人身兼多职。
那段时间,剧团最难时,演员跑了一半,台下观众寥寥,她还要拿出积蓄贴钱。
“我们坚持下去,就能再把戏唱回来”,她总是咬牙鼓劲。
几年后,剧团开始有起色,演出多了观众多了,厂矿、学校、敬老院都开始邀请她们。
她又带着团队去偏远山村义演,带去一出出经典大戏。
她说:“唱给老人听,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
就在这时,命运下手了。
04 120万抗癌针也没能留住
2023年,孟再平频繁腹痛,开始以为是老毛病复发,吃药硬扛。
直到彻夜疼痛、瘦成皮包骨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胰腺癌晚期。
这个号称“癌症之王”的病,五年生存率不到5%。
她开始化疗,一次次掉头发掉体重,最严重时连筷子都拿不住,要人喂饭。
亲属凑钱给她打120万元进口抗癌针,只求“多活几个月”。
但她最关心的却是剧团:“你们最近排什么戏?票卖得好吗?我的学生表现咋样?”
她明知道身体撑不住,还是坚持录音、练嗓、教戏。
“多想想戏,疼也没那么难受了”,她这样说。
05 “谢谢你们还愿意听我唱”
2025年年初病情稍缓,她悄悄回到剧团,登上台州一场公益演出。
嗓子已经没有原来清亮,靠着余音和情绪支撑唱完。
那一晚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一阵高过一阵,她对观众说:“谢谢你们还愿意听我唱。”
没人想到,这真的是她人生最后一场演出,她唱完就吸氧,回后台立刻输液。
有人劝她别拼命,她却笑着说:“图个掌声。”
2025年9月2日,孟再平因病离世享年49岁,追悼会没有刻意铺排,却来了上千人。
她的儿子背着草鞋,说“这是她生前最常穿的,也是她最苦时的模样”。
她的继女披麻戴孝哭到虚脱,前夫带着花圈到场神情哀伤,只说了一句:“她是个好人。”
她生前的老观众、老演员,有人从外地坐夜车赶来,有人带着她的剧照走进殡仪馆,放声大哭。
剧团安排演员穿戏服演唱送别曲,嗓子哑了也唱。
几辆迈巴赫送她“体面”,更多的是一双双淳朴的手,一张张真情的脸。
这不是告别一位明星,是送一位用命唱戏的人民艺术家回家。
06 她不是流量却永远被记住
孟再平没有千万粉丝,也不上热搜。
她一生的舞台,是简陋的布景、拥挤的后台、没有空调的礼堂和烈日下的操场。
她没有镁光灯,却在最朴素的观众心中点燃最真诚的共鸣。
她没有人设也无需包装,真实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她用30年,把越剧从茶馆唱到剧场,从巷口唱到村头,用自己一口嗓子、一身功夫,留住一个时代的余音。她走了剧团还在,同事说:“以后每场演出,我们都会摆她的照片,让她看着。”
人生就是一场戏,她唱了一生唱尽悲欢离合,唱进千家万户。
现在她谢幕了,但掌声不会停,她的故事也将在人们的记忆中,继续被低声传唱。
#孟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