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思:下乡插队借住在光棍大伯家,那顿饯行饭他一辈子都难忘

发布时间:2025-09-19 04:04  浏览量:2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顿饯行饭的味道。

那是1978年的深秋,我即将告别插队三年的小村庄,回到省城。

消息传开的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知青小李要回城了!"

声音从村东头传到村西头,像风一样快。

我住在村里的光棍大伯家,名叫赵大山。

五十出头的年纪,一辈子没娶过媳妇,村里人都叫他"山子叔"。

村里人都说他"实诚过了头",我刚来时心里也有些嘀咕。

大伯话不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侍弄那几亩薄田。

房子是三间青砖瓦房,算是村里比较体面的了,只是年久失修,墙皮有些脱落。

屋里除了一张土炕,两个老式木柜,就再没什么值钱的家具了。

我住的那间屋子,大伯专门给我钉了张小木桌,还翻出一盏煤油灯。

大伯总是说:"读书人得有个安静的地方。"

刚来的那阵子,我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从繁华的省城到这偏僻的小村,心理落差太大,有时候夜里都睡不着。

大伯做的饭也粗糙,不是苞米面贴饼子,就是土豆丝拌咸菜。

我常常在心里琢磨:"这日子啥时候能熬出头啊。"

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但从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多关照我一些。

有时候会悄悄在我碗里多放个鸡蛋,或者把仅有的一点白面给我擀面条。

慢慢地,我发现大伯其实心细如发。

每天早上,他总是比我早起半个多钟头,把炕烧得暖暖和和的。

冬天的时候,他会把我的棉袄棉裤放在炕头烘一宿,第二天穿上身暖乎乎的。

大伯常说:"城里孩子从小娇贵,得细心照料着。"

下地干活时,他总是把相对轻松的活儿分给我,重活累活自己扛着。

每当我要帮忙时,他总是摆手说:"你是读书的料,将来有大用处,可不能把身子骨累坏了。"

三年来,我从未听他抱怨过什么苦累。

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只剩下苞米面,他也要想办法弄点白面给我改善伙食。

大伯总是说:"读书人得吃细粮,脑子才好使。"

听说我要回城的消息后,大伯在院子里愣了好半天。

然后他什么也没说,闷头进了里屋,我听见他在翻箱倒柜,不知道在找什么。

第二天一早,大伯就不见了人影。

邻居二婶告诉我:"山子叔天不亮就去县里了,说要给你办点事。"

那是个三十多里路的县城,大伯平时一年也去不了一趟,舍不得花那个车钱。

一去就是整整两天。

回来时,他肩膀上扛着一个崭新的帆布袋,里面装得鼓鼓囊囊的。

我好奇地问他去县里干什么了,他只是神秘地笑笑说:"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我心里琢磨着,大伯这是要干什么呢。

离别的前一天下午,大伯开始忙活起来。

他把平时舍不得动的那点白面全都拿了出来,还有攒了好久的几个鸡蛋。

从帆布袋里掏出一块足有二斤重的猪肉,我这才明白他去县里是干什么的。

"大伯,您这是太破费了。"我心里过意不去。

大伯摆摆手说:"不破费,你要回城了,得吃顿像样的饯行饭。"

我知道这块肉对大伯意味着什么,他平时连个荤腥都舍不得沾。

大伯的手艺其实挺不错的,只是平时舍不得用好食材。

那天下午,他开始和面调馅,说要包韭菜猪肉饺子。

韭菜是他在自家菜园子里种的,翠绿翠绿的,一看就新鲜。

猪肉剁得细细的,拌上韭菜末,加上香油和调料,香味就出来了。

我在一旁帮忙烧火,看着大伯笨拙地包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他包的饺子形状虽然不太好看,但每一个都包得很实在。

除了饺子,他还炒了个鸡蛋,做了个西红柿鸡蛋汤。

三个菜,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相当丰盛的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他还从柜子深处摸出一瓶白酒。

瓶子上落着厚厚的灰尘,一看就知道藏了很久。

"这是我托人从县里买的,说是给读书人饯行要用好酒。"大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知道这酒肯定花了他不少钱,那个年代一瓶好酒顶得上他大半个月的工分钱。

饺子下锅的时候,大伯一直守在灶台边,生怕煮破了皮。

他一边用勺子轻轻推着饺子,一边嘟囔着:"头一回包饺子招待客人,也不知道好不好吃。"

其实味道很香,韭菜的鲜美,猪肉的醇厚,面皮的筋道,搭配得恰到好处。

夜幕降临时,我们爷俩在炕桌上摆开了这顿饯行饭。

昏黄的煤油灯光下,热气腾腾的饺子冒着香气。

大伯给我倒了一小杯酒,自己也倒了一杯。

他举起酒杯,有些结巴地说:"小李啊,你在俺家住了三年,委屈你了。"

我连忙说哪里话,是您照顾我三年,我感激还来不及呢。

大伯摆摆手继续说:"你回城后要好好干,别忘了农村的苦,也别忘了乡亲们的情。"

说着说着,大伯的眼圈就红了。

"山子叔这个人笨嘴笨舌的,照顾不周的地方,你可别往心里去。"

我的鼻子也酸了,三年来大伯哪里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分明是把我当亲侄子一样疼爱。

他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却托人给我买新的解放鞋。

他自己一年到头见不着几回荤腥,却隔三差五想办法给我弄个鸡蛋吃。

冬天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冻着,也要把厚被子让给我盖。

"大伯,是我不好。"我哽咽着说,"刚来的时候,我心里还有怨言呢。"

"那有啥的。"大伯摆摆手,"城里孩子从小过惯了好日子,到这穷乡僻壤受苦,有想法是应该的。"

"你能在俺家住三年,俺就知足了,比亲侄子还亲呢。"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是太渺小了。

这个被村里人说"憨厚过头"的大伯,心地却比谁都善良纯朴。

他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给了我一个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

酒过三巡,大伯突然起身,从里屋柜子深处拿出一个蓝布包袱。

"这是俺给你准备的路上用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袱,里面是几双手工纳的鞋垫,还有一双崭新的棉鞋。

鞋垫上绣着简单的花纹,针脚密密麻麻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

棉鞋也是手工缝制的,虽然样式朴素,但做工扎实。

"大伯,您什么时候做的这些?"我捧着这些东西,心里震撼不已。

"这些日子夜里做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俺这手艺粗糙,你将就着穿。"

我这才想起来,最近这些天晚上总是听到隔壁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

原来大伯是在为我做这些东西,一个大老爷们,居然会做针线活。

为了给我做这些,他该熬了多少个夜晚啊。

"城里天冷,你脚上不能受凉。"大伯继续说,"这鞋垫俺用的是上好的棉花,暖和着呢。"

我捧着这些东西,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这个粗糙的汉子,为了我一个外乡人,竟然学会了女人家才会的针线活。

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情意。

"小李,别哭。"大伯慌了神,"是不是俺做得不好?"

"不是不是。"我擦着眼泪,"做得太好了,我舍不得穿,要留着做纪念。"

大伯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顿饭,我们吃了很久很久。

大伯一个劲儿地给我夹菜,仿佛要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塞给我。

"多吃点,回城后就吃不到这么新鲜的韭菜了。"

"这猪肉是俺专门挑的,一点膻味都没有。"

"来,再喝一杯,暖暖身子。"

直到深夜十一点多,我们才算散了席。

大伯收拾碗筷的时候,动作比平时慢了许多,似乎在故意拖延时间。

我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屋里也传来大伯的翻身声。

这一夜,我们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村里来了好多人送我。

村长、会计、还有几个要好的知青朋友都来了。

唯独不见大伯的身影。

我四处寻找,二婶偷偷告诉我:"山子叔说他不想看你走,怕控制不住情绪。"

"他一大早就去地里了,说要把秋菜收完。"

我心里明白,大伯是在逃避这个离别的时刻。

三年的朝夕相处,他对我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房东和房客。

在他心里,我就是他的亲人。

车子发动的时候,我透过车窗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小村庄。

远处的田地里,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忙碌着。

我知道那就是大伯,他在用这种方式送别我。

车子开动了,村庄渐渐远去,那个身影也越来越小。

直到完全看不见了,我才收回目光。

回到省城后,我很快就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先是补习文化课,然后参加高考,考上了师范学院。

但无论多忙,我都没忘记给大伯写信。

他不识字,都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代他回信。

信里总是那几句朴实的话:"俺这里一切都好,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有出息。"

"别惦记俺,你有你的前程要奔。"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省城工作,结了婚,有了孩子。

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想回村里看看大伯,但总是被各种事情耽搁了。

有时候是工作忙,有时候是孩子小不方便出远门。

就这样一年拖一年,始终没能成行。

心里总想着,等孩子大一点,等工作稳定一点,一定要回去看看大伯。

可是世事难料,还没等我抽出身来,就收到了村里的信。

信是村长写的,说大伯去年冬天走了,走得很安详。

信里还说,大伯临终前还在念叨我,说小李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他的遗物很简单,除了那几件破旧的衣服,就是我这些年寄给他的信和照片。

信都被他用塑料袋仔细包着,一封也没丢。

照片也保存得很好,有我大学毕业的,有我结婚的,还有我孩子满月的。

村长说,大伯最后的时光里,经常拿出这些照片看,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我看完信,眼泪哗哗地流。

连夜买了火车票赶回村里,但大伯已经入土半年多了。

我跪在大伯的坟前,想起那顿难忘的饯行饭。

想起他笨拙地包饺子的样子,想起他红着眼圈叮嘱我的话语。

想起他深夜为我缝制鞋垫的身影,想起他为了给我买肉走三十里路的辛苦。

村里的老人们告诉我,大伯这些年一直过得很简朴。

他把我寄给他的钱都存着,说要等我回来的时候用。

他还在院子里种了一畦韭菜,说等小李回来了,再给他包一顿饺子。

可是他没等到我回来,就带着满心的思念走了。

我在村里住了三天,每天都要到大伯坟前坐一会儿。

和他说说这些年的经历,说说孩子的情况,说说我对他的思念。

临走的时候,我把那双大伯亲手做的棉鞋放在了他的坟前。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舍不得穿,如今终于可以还给他了。

回到城里后,我把大伯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很多读者看了都很感动,纷纷来信说要学习大伯的品格。

但我知道,大伯从来没想过要感动谁,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良心在做人做事。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吃过无数顿饭,住过无数个地方。

但再也没有哪顿饭,比那顿饯行饭更让我刻骨铭心。

那不只是一顿普通的饭,那是一个善良纯朴的人,用最真挚的情感给我的最深的爱。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大伯这样的人,是莫大的福分。

能被这样的人真心疼爱过,更是人生的幸运。

大伯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里。

那顿饯行饭的味道,我也会记一辈子。

每当想起,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暖流,就像那个寒冷冬夜里温暖的土炕一样。

如今我也年过半百了,有了自己的孙子。

我常常跟孙子讲大伯的故事,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朴实。

我希望他长大后也能成为大伯那样的人,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

世道变了,人心也在变,但我始终相信,像大伯那样的好人还有很多。

他们也许不会说漂亮话,也许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有着最珍贵的品质。

那就是一颗善良的心,一份真挚的情。

这些年来,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大伯。

想起他那句话:"好好干,将来一定有出息。"

这句朴实的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我知道,大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我的成长感到欣慰的。

而我也会带着他的期望和祝福,继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那顿饯行饭,不仅仅是一次告别,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大爱,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

这些珍贵的品质,将伴随我一生,也将传给我的后代。

让大伯的精神在我们家族中传承下去,这是我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