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伙食揭秘:前线士兵每天吃牛排喝可乐,午餐肉多到擦皮鞋
发布时间:2025-09-03 03:15 浏览量:1
一场世界大战的背后,不仅是枪炮的较量,更是后勤的竞争。
二战期间的美军士兵,即便在最前线也能享受冰淇淋、可乐和新鲜火鸡,这些食物直接转化为战斗力,成为盟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1944年诺曼底战役结束后,一群美国大兵在野战食堂里抱怨没完没了的午餐肉罐头。
两名来访的英军军官一言不发,从美国兵的餐盘里捏起两片午餐肉,丢到地上沾满尘土,然后拣起来吃到嘴里。
这种无声的表演传达的信息十分清楚:“你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扬基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和我们吃的东西比起来,这简直是盛宴。”
二战爆发初期,美军的食品供应其实并不完善。1941年末,日本进攻菲律宾时,美军食品极度匮乏,公路补给线被切断后人均供应量暴跌75%。
由于食品管理僵化,甚至出现过2000箱罐头送到军营,仓库军官却因非官方配送而不敢接收的情况。最终,饱受饥饿折磨的9300名美军士兵只能缴械投降,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战败记录。
惨痛教训令美军高层痛定思痛,对食品供应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43年,美军用于采购食品的资金高达20亿美元,是燃料费用的七倍左右,仅次于武器弹药支出。
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地,轻松建立起空前庞大的食品供应链。美国国家科学院还成立专家小组,制定营养膳食标准,科学配比每一种军粮,大大降低了营养不良的发病率。
美军二战时期的野战口粮体系科学完善,主要分为五大类型。
A口粮是最受欢迎的新鲜食品,包括新鲜或冷藏的肉类和蔬菜,通常由后勤部队在驻扎地采买或直接从美国本土运送。野战厨房将A口粮加工成热菜热饭提供给一线战士,有些甚至还配备冰淇淋车,能够现场制作冰淇淋。当时美国大兵每天的A口粮预算相当于今天的十美元,吃肉吃饱并不是难事。
B口粮主要由肉类罐头和脱水蔬菜构成,只需要经过简单加热便能提供营养丰富的饭菜1。为避免单调重复,减少士兵的厌食情绪,B口粮有数十种肉类和蔬菜,还有布丁、果酱、黄油等副食品作为正餐的调剂。
C口粮是前线士兵最主要的食物,它是单兵作战口粮,由六个铁皮罐头和一个附件包组成。其中包括三个肉类罐头和三个面包类罐头,肉类有火腿、鸡肉、猪肉等多种组合。
附件包里则有九根香烟、药片、火柴、卫生纸、口香糖和开罐器。整个C口粮重约1.2公斤,士兵可以轻松携带。
D口粮是应急口粮,以巧克力为主。为防止士兵平时随意食用,这种巧克力被故意做得十分坚硬,需要啃咬才能食用。至二战结束,美国公司累计生产了30亿条这种巧克力,生产最高峰时每周就能制造1400万条。
K口粮则是专门为侦察队和特种部队设计的便携式口粮,分为早餐、正餐和晚餐三个单元,包括灌装火腿鸡蛋、饼干、午餐肉、奶酪、巧克力棒等多样食品。
说到二战美军的标志性食品,非斯帕姆午餐肉莫属。这种1937年问世的罐头食品由猪肉、糖、盐、水和马铃薯淀粉制成。
珍珠港事件后,上百万美军官兵奔赴全球各战区,复杂的气候环境令后勤部门头痛不已。相比传统的咸肉(若储存时间过长便会硬如石头),斯帕姆午餐肉不仅容易保存、味美多汁,而且所提供的热量更高,对保持体力、提高战斗力至关重要。
从1941年宣战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战争部共花费3.73亿美元,采购了数亿罐斯帕姆午餐肉。这种罐头成为了全球各地美军的共同记忆,但也引发了不少抱怨。
由于生产公司为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减少了肉的含量,导致口感下降。前线士兵将午餐肉称作“鼻涕和肉的混合物”,甚至将其切成薄片擦鞋,实在没东西吃了才会选择食用。
可乐是另一项美军重要的精神食粮。1941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伍德拉夫宣布:“所有穿军装的人都应该得到一瓶可乐,无论他在哪里,不管我们花多少成本”。
在国防部的支持下,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瓶装厂从1939年的5家增加到1945年的64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军需品。
400万海外作战的美军士兵,每年可口可乐的消费量达到10亿瓶,到二战结束时,光军人就消费了50亿瓶。
二战美军最特别的食品福利当属冰淇淋。这种消暑甜品极受欢迎,供不应求。为此,后勤部门制定了两条特别规定:伤兵可以无限量享用;救援被击落飞行员可获得冰淇淋奖励。
第二条规定尤为有趣:在搜救被击落的飞行员时,如果能及时找到,将会以飞行员体重为依据,给搜救队员兑换同等重量的冰淇淋。如果是队长或王牌飞行员,奖励还会翻倍。
在这条规定的刺激下,飞行员获救率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65%,翻了整整一倍。
到了节假日,美军还能享受到红酒、火鸡、牛排、甜点等大餐。1944年11月的感恩节,美军在德国本土激战正酣,高层为鼓舞士气,特意调集大量C-47运输机空投火鸡大餐。这是其他国家完全无法做到的后勤壮举。
与美军的豪华伙食相比,其他参战国的饮食条件相形见绌。
德军的最高级别伙食,其肉食含量也不如美军人人嫌弃的C口粮,还不到200克。虽然德军也有糖、咖啡、炼乳等副食品,但物流运输存在严重问题,实际情况与餐标相差甚远。
1941年9月,有些一线部队就出现了粮荒,甚至十多天得不到补给,面包土豆早已消耗殆尽。
日军的情况更为凄惨。1944年,日军一个野战医院曾做过统计,所属连队总共战死509人,病死1038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有营养不良的症状。
当时他们能提供给伤员的病号饭仅仅是撒上盐巴的白粥,因为吃不上饭自杀的日本士兵更是不胜枚举。
苏联红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坦言:“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午餐肉,我们就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养活军队了。”苏联红军战士把午餐肉煮成糊状,直接抹在黑列巴面包上,这成为了他们最爱的战场美食之一。
二战美军的豪华伙食直接反映了美国惊人的工业生产能力。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不仅生产了大量食品,还生产了23万架飞机、8万辆坦克、1.3万艘各型舰船(其中包括147艘航空母舰)。
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费舍曼坦克工厂拥有19万工人,生产巅峰时节假日不休息,全天3班倒,30分钟就能造出一辆谢尔曼坦克。而德国著名的“虎”式坦克,2天才能造出一辆。
美军后勤系统的规模也令人惊叹。二战结束前,陆军后勤兵数量达到156万人,比作战部队少50万。海军后勤船只数量从1940年到1945年增长了28倍,达到2167艘,与战斗舰船数量完全相同。
后勤部门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作战部队平起平坐。陆军后勤司令和陆军地面司令平级,而海军主管后勤的副部长则是海军内的二号实权人物。
在美军最高决策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中,还设有专门的后勤委员会,统一规划后勤调度,实现跨军种配合。
美国食品工业还为美军开发了23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口粮,无论美国大兵身处丛林或高原,都能吃到最适合环境的食品。直到21世纪,也只有少数国家的单兵口粮能达到美军的二战水平。
战争结束后,美国大兵们曾经深恶痛绝的斯帕姆午餐肉,却成为了许多国家的美味珍馐。
直到今天,夏威夷、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国居民依旧消费着全世界最多数量的斯帕姆罐头,这些地区在60多年前是太平洋上最残酷的战场。当地的麦当劳和汉堡王餐厅甚至还出售斯帕姆汉堡。
1990年代,一个新词“Spam”在网络技术中冒了出来,用于指代那些无实际意义却又广泛传播的垃圾信息。首先使用这个词的人,他的父辈很可能是在欧洲或太平洋的某个角落里吃腻了这种“下水肉”的美国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