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价值量化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5-09-19 10:25 浏览量:1
数据驱动已成共识,但“数据到底值多少钱”却始终难以量化。本文从业务场景出发,剖析数据价值评估的三重困境,结合实践案例与思考框架,帮助产品人重新理解数据资产的边界与落地方式。
首先有些数据是有价值的,这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往往我们在给领导汇报数据产生的价值时,很难进行量化,你说数据产生了很大的价值,领导反问你:到底有大呢?你说有价值就有价值,你搁着吹牛逼呢?如果没能量化,似乎你做的事情是非常没有说服力的。
我非常理解领导的想法,因为企业运行的套路也是如此,本质是为了赚钱,企业要知道赚了多少钱,也需要数据进行支撑。关于如何体现数据价值,我们常规的做法是,例如我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可以改进优化某一个销售策略,最终把你之前的销售额从100万提升到了200万,这就是数据产生的价值。
当然,企业也要支出成本,同样运维人员之前是十个人,然后通过数据统计优化相关的问题,减少了一部分运维人员人力成本,这也是数据产生的价值。
数据除了给企业提供额外的收入,减少相应的成本。还能规避风险。如果你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帮助这家银行更加准确地区分好人和坏人,那么银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给更多的好人发卡、放贷,增加收入和利润,同时,还能保证坏账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数据分析,谁能否认它的价值呢?这样的价值是把对风险的把控转化为收入的提高。同时,因为风险管控做得好,坏账率就低,还节省了催收成本。由此,对风险的把控,还可以转化为对支出的节省。这就是数据分析的价值。
所以总结数据价值表现无非就是三方面:收入,成本,风险。
好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这三方面,量化了数据带来的价值。但是领导仍然不满意。我们兴高采烈的去汇报,说因为数据质量巡检的上线,数据准确性达到了70%。领导泼了冷水说,才70%,要99%才行,你们怎么干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哪了?
你内心骂骂咧咧,99%,你怎么不上天呢?原因就是我们在评估数据价值的时候,除了想办法量化,忽略了一个关键:参考系数。
例如我们说数据准确性提升到了70%,是因为之前的准确性只有30%,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到达70%就是瓶颈了。这些往往是在量化数据价值过程中忽略的点,大家内心深处认为99%的准确性就是最牛逼的,但是却会忽略一些客观事实的存在。
反而言之,有些数据,例如客户的身份信息,法人公司的纳税人识别号,则是99%的准确性也是不够的,参考系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另外一个我想提到的就是,我们在开展数据治理、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集团战略目标和业务场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因为没有业务场景支撑的数据,再准确也没用,也只是一堆垃圾。只有你清楚的知道今年的战略目标,你的数据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例如,地产公司今年要扩张计划拿100块地,那么土地、城市等相关数据才是建设的重点方向,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给领导一些研判的依据,就能体现其价值。
最后,我想说咱们对于数据价值千万别好大喜功,吹上天了也不行。比方说,我上了某个数据平台,我减少了几个亿的成本,或者带来了多少亿的收入,其实也是不准确的。
我们在做数据价值量化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归因性。
例如:昨天我买了一双跑鞋,是哪些广告对我起了作用呢?我在路上的大广告牌上看到了该品牌的广告,在电脑PC上也看到了。后来,我又去百度搜索了“XX跑鞋”,看到了更多的信息。之后我还去淘宝搜索了,仔细看了产品评价。可我还是没下定决心买这双鞋。有一天正百无聊赖,突然看到朋友圈有个人也穿着这双鞋,非常帅气。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购买了,可我不想去淘宝买,因为我是京东的忠实用户。最后,我在京东下单,完成了购买。
这么复杂的决策过程、这么漫长的购买周期,其间我接受了各种广告信息的曝光,到底是哪种广告对我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影响多大?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怎么可能有其他人能够说得清楚?如果广告之于销售的价值都不容易说清楚,那么数据之于广告的价值又如何能够厘清呢?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说数据没产生啥价值也不对,吹上天也不客观。太过于纠结到底产生了多大价值,然后还得量化经得起考验,其实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