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鞋”到“有机水饺”:足力健转型背后的焦虑、野心与隐忧
发布时间:2025-09-20 09:59 浏览量:2
卖完鞋卖水饺,足力健到底是照顾老年人,还是“吃干榨净”?
会员制、有机食品、开店上千家,足力健的野心已不止于脚下;但转型背后的债务、高风险、品牌稀释问题,也让人不得不警惕。
如果你在郑州街头看到“足力健有机食品会员店”,别太惊讶。这是“老人鞋一哥”足力健的新动作——在卖鞋之外,开始进军老年食品赛道了。
今年6月起,足力健在郑州快速铺设食品门店,高德地图数据显示,市内门店已超30家,还扩展到漯河、许昌等地。产品以“有机、健康、高性价比”为卖点,主打水饺、玉米、五谷杂粮,SKU超过200个,明显是冲着老年人群体来的。
价格不贵,比如4.9元一包水饺、9.9元8根糯玉米,但前提是你得成为会员。虽然宣传是“10元入会”,但实际设置了300元、600元两档充值门槛,享受不同折扣。截至今年8月,会员数已达8万。
这不是简单的副业尝试,而是一次全面转型。掌门人张京康表示,足力健未来要打造满足老年人鞋、服、用、食四大需求的生态体系。有点像“银发版的名创优品”,什么都卖,只要你是老人。
张京康不是一时冲动做食品,他的布局早就开始了。
从2019年起,公司就规划了“鞋、服、食、用”四大战略。今年5月起,他和女儿张亚丽控制的公司,密集申请了几十个商标,比如“足力健有机茶馆”“足力健速食”“足力健浓香老酒”等,涵盖食品、饮料、广告销售、甚至饲料种子。显然,他们瞄准的是一个完整的老年人消费闭环。
这种“单一品牌、多品类”的模式,在消费品行业并不新鲜,像云南白药、李宁也都这么干过。但问题在于:这些品牌背后有强大的产品研发和供应链能力,而足力健目前大多数食品还是靠代工,短期内也无自建工厂计划。
张京康自己也承认,5年内不会自建供应链。这意味着,一旦食品质量出问题,不仅会砸了水饺,还可能连累主业——老人鞋。对一个以“信任感”立足的品牌来说,这个风险不小。
足力健为什么要转型得这么急?背后其实是主业增长乏力、债务高企的现实压力。
曾经,它是老人鞋的代名词。2015年创立后,靠央视广告和“国民儿媳”张凯丽的代言,在短短几年做到5000多家门店、40亿元营收。2018年还砸下60亿在河南睢县建产业园,意图年产3.5亿双鞋,打造“老人鞋王国”。
但扩张太猛,埋下隐患。疫情三年让库存堆积、现金流紧张,官网数据显示,目前门店数已跌至3000家左右。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公司每年7~8成收入拿去还债。2023年还了1.8亿元债务,但截至2024年仍有7亿元未清。张京康控制的企业频繁被法院限制消费、股权冻结,欠税总额超过4000万元,北京孝夕阳科技已被执行33次,金额超6亿元。
在老人鞋市场被安踏、李宁等传统品牌蚕食的当下,转型食品业务,显然是张京康迫切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的手段。
但这条路,并不轻松。
足力健的转型思路,其实没错。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9亿,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谁能真正搞定老年人的“吃穿用行”,谁就能拿到下一张王牌。
但问题是,老年人是最容易信任品牌、也最容易被欺负的一群人。会员制、充值、高频促销这些玩法,稍有不慎就容易变味。
更关键是,足力健能不能管好自己的产品质量、渠道管理、品牌声誉?否则,卖得不是水饺,是信誉;收的不是会员费,是信任透支。
从老人鞋到水饺,是进击,还是挣扎?是服务,还是收割?足力健的这一步,既有野心,也有隐忧。
老年人的钱包,真的不能随便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