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死磕欧美!匹克闯东南亚靠篮球鞋血赚,“亲民”是他致胜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20 16:51 浏览量:2
现在中国鞋服市场不好做,方面抢客户的品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摸不透大家买东西的想法。
可偏偏有个叫匹克的品牌,从做专业篮球鞋起家,慢慢把生意扩到户外装备、亲子运动装,甚至还敢去国外闯。
现在人买鞋服可不单纯盯着大牌买,既要好用、专门对应某个场景,又得物美价廉。
不少品牌要么跟着打价格战,要么搞不懂大家的想法,慢慢就亏了个血本无归。
但匹克不但稳住了,还能开国外新赛道。
面对大家买鞋服的新想法,匹克没走 “谁便宜谁赢” 的老路,反而把心思放在让产品配得上价格上。
CEO 许志华看得很明白,现在人买东西,不是要越便宜越好,而是要让自己花的这笔钱,能买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买篮球鞋的,大多是真喜欢打球的人,他们关心啥?踩上去软不软、能不能保护膝盖,鞋面透不透气。
匹克就专门研究这些,搞出对应的技术,让你穿上就知道 “跟普通鞋不一样”。
买运动服的人最在意舒服,匹克就在面料上琢磨,瑜伽服要用弹力大的,练动作不勒,跑步服要能吸汗,跑再久也不粘身上。
这些细节正好戳中大家的需求。
而且匹克也没忽略一个趋势,现在人买鞋子衣服越来越勤了。
有数据证明超 40% 的人三到六个月就买一次运动鞋服,近三成的人平时出门都穿运动鞋服。
针对这个情况,匹克没瞎扩张品类,而是围着 “运动” 这个核心来延伸。
从篮球鞋拓展到跑步鞋、户外鞋,从成人运动服做到亲子款,既没丢了 “专业” 的底子,又能覆盖更多日常场景。
这种 “不贪多、只做精” 的思路,让大家慢慢觉得 “买运动相关的,找匹克靠谱”,自然就不用跟别人拼低价了。
现在鞋服市场不好抢客户,以前 “一招鲜吃遍天” 的日子早过去了。
匹克的应对办法,是搭建产品朋友圈,自己擅长的品类就往深了做,不擅长的就找懂行的伙伴一起干,把每个细分场景都做透。
篮球鞋是匹克的老本行,它就一直升级技术,连不同位置的球员都考虑到。
后卫要灵活,鞋子就得轻,中锋要稳,鞋底就得扎实,专门设计不同功能的鞋,满足专业需求。
但像羽毛球拍、游泳用的装备,这些匹克不擅长,但它就不自己从零开始,而是找做专业的品牌合作,一起开发产品。
这样一来,既省了研发和生产的钱,又能快速覆盖羽毛球、游泳这些场景,不管玩啥运动,都能看到匹克的产品。
慢慢地就形成了 “运动的事,找匹克就行” 的印象。
而且匹克的团队也跟着调整了。
以前可能一个人管好几个品类,现在不行了,做户外产品的,有专门的设计和研发团队,做亲子装的,有专人对接家长的需求,这样才能摸准每个场景的痛点。
就像许志华说的,现在行业的难题,就是得适应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分工细了才能跟上。
在国内站稳脚后,匹克也想把生意做到国外,但它没一上来就冲欧美那些成熟市场,而是选了东南亚、中东、北非这些地方。
这个选择很聪明,一方面这些地方的消费潜力大,大家对运动产品的需求正在上涨。
另一方面,靠着中国平台在海外的布局,匹克能借别人的渠道先打开市场,不用自己从头摸索,难度就小多了。
但品牌出海也有不少麻烦。
线下渠道虽然靠当地伙伴铺好了路,但每个地方的需求都不一样。
中东天气热,衣服就得透气吸汗,东南亚老下雨,户外鞋得能防水防滑。
匹克就得根据这些反馈快速改产品,适应不同地方的需求。
线上渠道更复杂,比如想在亚马逊上卖,平台对海外仓库有要求,这就考验匹克的供货能力。
好在匹克在国外有线下经销商,虽然这些经销商擅长开实体店,但只要慢慢搭线上团队、学平台规则,也能把线下的优势用到线上。
许志华也承认,让国外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需要时间,但他觉得海外市场那么大,不是一家企业能吃完的,大家一起做,反而能把中国鞋服的名气打出去。
这种不着急,先扎根再慢慢扩的思路,让匹克出海之路走得还挺稳。
在鞋服市场不好做的时候,匹克能突围,不是运气好。
是因为它只跟着用户的需求走,不图快、只做实。
对更多鞋服企业来说,匹克的经验或许能给点启发:市场变化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与其在低价竞争里耗着,不如像匹克那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深,搭适合自己的模式,慢慢积累大家的信任。
未来的鞋服市场,拼的不是谁跑得最快,而是谁走得更稳、更准,匹克的故事,可能才刚开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