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荷包营
发布时间:2025-09-21 21:55 浏览量:1
在保定城的繁华一隅,有一条名为荷包营的小胡同。它并不起眼,路面不过几尺宽,街道长度也仅有百步左右,然而,这片看似平凡的地方,却有着一段饱含深情的动人来历。
早年间,这里住着一户穷秀才和一家鞋匠。人们常说 “远亲不如近邻”,这两户人家相处得极为融洽,两人还结拜成为了把兄弟。其中,秀才年长,便为兄长;鞋匠稍幼,自然成为了弟弟。
某一年,秀才将鞋匠兄弟邀请至家中,面露难色地说道:“贤弟,前天我有个师兄前来,邀我与他一同前往外地教书。我思量着,若是去了,每月好歹能挣上三吊五吊钱,也能让家中日子过得宽松些。只是此番前去,少说也要三年五载。我这一走,妻儿老小就都留在家里了,实在放心不下,想拜托兄弟代为照顾,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话未说完,鞋匠便急忙接话道:“大哥这说的哪里话,你我既然结拜一场,大哥有难,小弟理应全力相助。家中之事,大哥尽可放心交给我,您就安心前去便是!”
秀才离家之后,鞋匠愈发忙碌,每天早出晚归,营生也变得更加辛苦。但他始终牢记对兄长的承诺,秀才家中的吃喝穿戴、柴米油盐等生活所需,他都会及时送上门去。如此一来,秀才的妻子王氏几乎无需操心任何家事。然而,时间久了,闲暇的王氏渐渐无所事事,整日东家串串门斗牌,西家聊聊天闲扯。这引得街上一些心怀不轨的闲汉、无赖蠢蠢欲动,而街坊邻里之间,也开始对王氏的行为议论纷纷。
鞋匠深知王氏这般下去绝非好事,万一真出了什么差错,他实在无颜向大哥交代。为此,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日,鞋匠来到秀才家,诚恳地对王氏说:“嫂子,不瞒您说,这些日子我的主顾明显减少,生意十分冷清。我寻思着,能否请嫂子也找点营生做做,多少挣点钱贴补家用,等大哥回来,咱们这日子也就好过了。” 王氏听后,心中极为不悦。但又念及鞋匠与丈夫的情谊,虽满心不高兴,嘴上还是应道:“这几个月来,全仗着大兄弟照顾,也确实辛苦你了。只是我一个妇道人家,又能做些什么呢?” 鞋匠微笑着说:“嫂子的针线活向来既利落又精细,依我看,绣些荷包拿去卖,多少也能挣点花销。”
随后,鞋匠特意买回了丝线、布料。无奈之下,王氏只好拿起针线,开始绣起荷包。第一次让孩子们拿到街上售卖,竟然就换回了一吊钱。第二次同样如此,很快便销售一空。说来也颇为奇妙,王氏所绣的荷包,只要拿到街上,总会迅速被人买走。自那之后,日子逐渐变得宽松起来。从此,王氏每日起早贪黑,一门心思地绣荷包,再也无暇顾及其他闲事儿。
时光匆匆,一晃三年过去了,秀才终于回到家中。王氏一见到丈夫,未等询问,便哭诉起这三年来的种种艰难。秀才听了妻子的倾诉,心中不禁对鞋匠兄弟有些埋怨,觉得他帮忙没有做到底。但仔细一想,虽说他们二人情同手足,可毕竟不是亲生兄弟,人家能照顾几个月,也当属难得。
第二天,秀才带上礼物,前往鞋匠家中探望。鞋匠一见兄长来访,赶忙让妻子准备饭菜,兄弟二人边喝边聊。秀才说道:“为兄出门这三年,家中多亏兄弟接济了几个月,也不枉咱们结拜一场。” 鞋匠听出大哥话语间的抱怨之意,沉默片刻后,打开自家的两个箱子。秀才凑近一看,箱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荷包。鞋匠感慨地说:“大哥出门几个月后,我见嫂子有些行为不妥,生怕嫂子出什么岔子,到时候难以向大哥交代,这才想出让嫂子绣荷包的法子。她绣好拿去卖,我便托人将这些荷包统统买回来。大哥您看,这三年来嫂子绣的荷包都在这里,一个都没少。”
秀才听闻此言,深受感动,“扑通” 一声跪在鞋匠面前,动容地说道:“好兄弟,真是让你费心了!”
王氏得知真相后,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鞋匠兄弟,此后绣荷包更加勤勉认真。而秀才呢,每日除了教导两家子弟念书,还亲自拿着荷包到街上售卖,希望能多挣些钱,报答鞋匠的恩情。
鞋匠知道后,劝说道:“大哥,您乃是一介秀才,上街叫卖荷包,实在有失体面。” 秀才却坚定地回应:“我虽饱读诗书,但论起兄弟情义,远不及兄弟你啊!” 鞋匠见实在劝服不了,也阻拦不住,便干脆让妻子与王氏一起绣荷包,自己则和大哥一同上街去卖。两家齐心协力,做起了荷包生意。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纷纷对鞋匠重情重义的品德称赞不已。不论本地百姓还是外乡来客,都慕名来到这条街上购买荷包。渐渐地,秀才和鞋匠所做的荷包供不应求。周边街坊邻居见这哥俩的生意日益兴隆,也都让家中妇人绣制荷包拿到这条街上售卖。
久而久之,每当人们想要买荷包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到荷包营去买吧!” 就这样,这条原本平凡的小街,在这份深厚情义的浸润下,有了 “荷包营” 这个温暖且富有故事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