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在延安见到毛泽东后,为何说“中国有希望了”?
发布时间:2025-09-23 08:38 浏览量:1
1940年的中国,烽火连天,山河破碎。一位67岁的南洋侨领,不远万里回到祖国,走进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城。他是陈嘉庚,身后是千万华侨对故土的牵挂,眼前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和一片土地的质朴与坚韧。
毛泽东用一顿只有“两菜一汤”的饭招待他,却让他看到“中国有希望了”;毛泽东一句“对不起”,却让他连声称赞“做得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往事?这顿饭、这句话,又为何让这位见惯世面的华侨领袖如此动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纷纷捐钱捐物。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更是义不容辞。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亲自带队回国,一是慰劳抗日将士,二是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尤其是国共两党对抗战的态度与成效。
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政府极为重视,特地拨款八万元设宴招待,组织了几千人的欢迎队伍,场面宏大,宾主尽欢。然而,陈嘉庚却高兴不起来。他看到的是政府官员衣着光鲜、手表名贵、宴席奢华,想到的却是沿途所见遍地饥荒、难民流离的惨状。这种强烈反差,让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抗战诚意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于是,他不顾蒋介石的委婉劝阻,执意北上去延安看一看。蒋介石曾说:“周恩来不日可至,何必远劳?”但陈嘉庚决心已定。他想知道,在西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屡屡称为“匪”的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抵达延安。迎接他的,同样是人山人海——约三四千人的群众自发组成的欢迎队伍。他们衣着朴素,甚至满是补丁,但脸上洋溢着真诚热情的笑容。这与重庆那种精心编排的仪仗队截然不同。
当晚,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设宴招待陈嘉庚。说是宴席,其实再简单不过:一张旧桌,桌面坑洼处用报纸垫着,桌上摆着一碗米饭、一盆鸡汤、一盘炒豆角、一盘炒白菜。毛泽东指着饭菜,略带歉意地说:“陈先生,请你谅解啊!我们这里没有国民党的豪华大餐。这白菜和豆角是我自己种的,鸡汤是隔壁大婶听说有贵客来,硬是把她家唯一一只还在下蛋的母鸡杀了送来的。”
这顿饭,陈嘉庚吃得格外踏实。他后来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余乃略知延安政府之事,自抗战以来,延安政府积极抗日,减税减租,为民谋利,官吏廉洁,民心团结。”一顿朴素的饭,让他看到了一个与重庆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官僚习气,没有铺张浪费,有的只是与民同甘共苦的决心。
就在饭桌上,毛泽东主动提起一件八年前的旧事,语气诚恳地说:“有一件事,我要向先生道歉。1932年红军打漳州时,吃了先生公司在漳州的胶鞋,那时实在迫不得已,对不起了!”
原来,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红军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筹款筹物,以缓解中央苏区的经济困难。当时红军执行的是“保护工商业,争取商人支持”的政策,对于一般商业,采取劝募、借用的方式,只没收官僚资本和反动土豪的财产。
陈嘉庚在漳州延安南路开设了一家鞋店,专卖胶底鞋。当时国民党宣传红军“杀人放火”,许多商人闻风而逃。鞋店经理也吓得躲去了厦门。红军筹款员几次上门,都找不到负责人。时间紧迫,部队即将转移,情急之下,战士们只好打开店门,将店内存放的一批胶鞋运走,充当捐款。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特地叮嘱:“陈嘉庚是海外爱国华侨,他的产业不能没收,只能劝捐。”但当时消息传递不便,最终这批胶鞋还是被带走了。这件事成了毛泽东心中的一个疙瘩。八年之后,他当面郑重向陈嘉庚致歉。
出乎意料的是,陈嘉庚听后不但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连连称赞:“红军做得对!那个经理太呆板了,红军应该这样做!”他是真心这样认为的。作为一名一生倾资办学、支援抗战的爱国华侨,他深知民族危亡之际,物资就应当用在最急需的地方。那些胶鞋被红军战士穿在脚上,跋山涉水,转战千里,比放在店里落灰有意义得多。
事实上,这批胶鞋确实派上了大用场。红军撤离漳州时,每人配发了两双胶鞋,一路急行军340多公里返回中央苏区。对于常年穿草鞋、甚至赤脚行军的红军战士来说,胶鞋可谓“雪中送炭”。
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曾认为中国要富强“需等半个世纪”,但离开延安时,他坚信“中国有了希望,中国有了共产党,不必三十年就可转弱为强”。回到南洋后,他公开赞扬延安:“余观延安政府,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公忠耐苦,以身作则,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如共产党者,诚廉洁之党。”
从此,这位爱国侨领的心更加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未来的希望站在了一起。而毛泽东的主动道歉与陈嘉庚的豁达回应,也成就了一段展现共产党人诚信作风与华侨爱国情怀的历史佳话。
历史的意义,往往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一顿饭,看出的是一個政党的作风;一句道歉,体现的是一個领袖的品格;一次理解,汇聚的是一個民族的力量。
【参考资料】
《陈嘉庚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
《华侨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与华侨》(中国华侨出版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华侨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嘉庚与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