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不偏心,一目了然:偏心的父母,往往都有这些特征
发布时间:2025-09-24 18:00 浏览量:2
文一学哥追剧
我小的时候一直不明白,家里为什么鞋柜上那双崭新的运动鞋总是哥哥的,我拿到手的大多是别人穿旧了的衣服。
放学被老师表扬,我欢天喜地地跟妈妈说,她只是淡淡地点点头,说一句知道了。
可哥哥哪怕因为分数没及格而皱眉,妈妈却忙前忙后替他解释:没关系,下次加油。
兄弟姐妹间的待遇,在那样细小的时刻,变得清晰而扎心。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不知该骄傲还是难过的瞬间?
大年夜饭桌上,你讲笑话逗大家,父母客气一笑,夸夸弟弟家有出息;你提出计划带他们旅游,父母总是推脱身体不适,却乐呵呵陪弟弟去看电影。
那些你付出的关心与期待,好像全都没有落在他们的心坎上,只在某个人那里,被稀罕和珍视。
曾经有人劝我,父母不会真的偏心,不过是你想多了。
可时间会悄悄给人答案。比如家里要大事商量,总是叫上姐姐,决策权自然落在她手,但真遇上麻烦,需要帮忙,才想到我。
表面上一碗水端平,其实私下里早已分出了等级。
小时候分糖果多一颗,长大分房产多一套,成年后,照顾他们的责任也有了“轻重之分”。
这种偏心,有时极为隐晦——一个孩子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一个孩子做到九十九分,都还得提醒“不要松懈”。
你觉得努力可以换来认可,到头来才明白,“最好的你”不过是别人的平凡一天。
甚至连谈论感受的权利都变奢侈,只要你表达,“敏感”,“计较”,这样的帽子,很容易就戴到了头上。
更让人心酸的是,这种感觉会传递给下一代。
每逢谁家添了孙辈,父母乐得合不拢嘴;自己的孩子递个糖,也只得到简单的敷衍。
他们的关注、心思,如同月光,有照必有空。
孩子无端察觉,也会问一句:“奶奶怎么总是在哥哥家?”这一问,大人心里的疙瘩,却更打不解。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幸运地生活在公平和被爱的阳光下。于是,有的人愈加懂事,习惯让步和自我消化情绪。
有的人变得沉默,与父母渐行渐远,在朋友圈诉说孤独,把憋了一辈子的委屈写成公开的日记,有意无意隔开一段距离,只为寻回自尊。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谁又不渴望被理解和珍惜呢?
其实被忽略的孩子,从不想和兄弟姐妹争什么,也不是对物质斤斤计较,所缺不过就是一份平等、一米足以照亮内心的小小阳光。
只希望有一天,在家里能坦然地笑,勇敢地哭,不用再因为“不是最被爱”而时时踮起脚尖,努力迎接本就属于自己的温暖。
如果你也曾在这样的家风里成长,请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说出来,写下来,或许周围的人会觉得矫情,可那也是你对自己的拥抱。
也许,和我们一样走过阴影的人,可以懂得,温柔且坚定地活着,就是给自己的一米阳光。
人生路很长,愿你终有一日,能够在心里为自己留出一片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