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川省委原书记,更是老百姓心中的“草鞋书记”,享年92岁
发布时间:2025-09-26 10:26 浏览量:1
说到“人民的好干部”,许多人应该都会想到“焦裕禄”这个名字。其实,他们那一代,还有许多穷尽一生为人民做实事的好干部,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草鞋书记”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就是杨汝岱。一提起这个名字,四川省的人民可能都知道,他的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将自己一生,都扎根在百姓的民生“小事”中。
1926年的仁寿乡下,杨汝岱在一间漏风的土坯房里出生了。
家里好几口人守着几亩薄田,赶上旱年,稻穗干瘪得能搓出灰,全家就靠红薯稀饭填肚子。他爹是个典型的庄稼汉,手上的老茧厚厚的,话不多,却总在夜里借着煤油灯的微光,摸着杨汝岱的头说:“娃,能读书就别跟土坷垃耗一辈子,将来帮乡亲们多干点实事。”
这话在杨汝岱心里扎了根。8岁那年,爹娘把攒了好几年的钱凑在一起,又厚着脸皮跟舅舅借了些,才凑够他去镇上念书的学费。
从村里到镇上学堂有十几里地,杨汝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光着脚走在布满碎石的小路上,不是不爱穿鞋,是娘做的布鞋太金贵,得留到学校才穿,放学回家再光着脚走回来。
有一回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山路变成了泥坑,杨汝岱摔了几跤,怀里的课本泡得湿透了。他蹲在路边哭,不是疼,是心疼那本书,那是老师借给他的旧课本,上面还记着老师划的重点。哭完了,他把课本揣进怀里焐着,还是一瘸一拐走到了学校。
老师见他浑身是泥,没说别的,只是留他吃了碗热粥,跟他说:“读书人不是为了自己做官,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吃上热饭、念上书。”杨汝岱把这话刻在了心里,放学回家就帮着爹娘割麦、喂猪,夜里就着煤油灯看书,为了省灯油,把灯芯挑得只剩一点点亮,直到眼睛看不清字才肯睡。
后来他常跟身边人说:“我这学问,一半是老师教的,一半是在田埂上跟庄稼、跟乡亲们学的。”
1949年,仁寿的稻田里飘着谷子香,23 的杨汝岱正在地里割稻子,突然听见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扔下镰刀就往乡政府跑,脚底下的泥都顾不上擦。
那会儿乡里缺有文化的年轻人,文书见他识文断字,还能跟村民聊到一块儿去,就拉着他说:“留下来吧,咱一起给乡亲们办点实在事。”杨汝岱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成了富家区的工作员。
从那天起,他揣着个小本子走村串户,村民们说的那些事情,不论大小,他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办公室就琢磨怎么解决。
1952年入党那天,杨汝岱对着党旗宣誓,声音有点抖,却特别坚定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辈子就为农民办事。”
这话不是空话,他当上方家区副区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水渠。那会儿没机械,没多少钱,他就带着村民用锄头挖、用箩筐抬,手上磨出了血泡,就裹块布条接着干。水渠通水那天,村民们舀起渠水就喝,杨汝岱站在边上,裤脚还沾着泥,脸上的笑却比谁都灿烂。
仁寿人都知道“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杨汝岱从小就见过村民半夜去河边挑水,挑一趟水要走八里地,浇半亩地得耗一整天。
1970年,他当上县委书记,第一件事就是琢磨修水库。选址选在了黑龙滩,那地方全是石头山,要挖水库,难如登天。没大型机械,就靠村民的肩膀和锄头;没足够的粮食,大家就自带红薯干、玉米饼上工地。
杨汝岱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穿双草鞋,裤腿卷到膝盖,跟村民一起抡大锤、抬石头,锤子砸在石头上,震得手发麻,他也不歇着。
有一回他踩着湿滑的坡地摔了一跤,膝盖磕出个大口子,鲜血把草鞋都染红了。村民要送他去卫生院,他摆着手说“没事”,蹲在地上抓了把草药嚼碎了敷在伤口上,裹块布接着抬石头。
还有天夜里下暴雨,刚修好的堤坝有点滑坡,水眼看着就要漫过来。杨汝岱带头跳进泥水里,喊着号子跟村民一起堆沙袋,雨水混着泥水往脖子里灌,他也顾不上擦,直到天亮才把堤坝保住。
就这样干了几年,黑龙滩水库终于建成了,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期间,杨汝岱一直坚持亲力亲为,连草鞋都比旁人更费。从那以后,“草鞋书记”的名号就传开了,大人小孩见了他,都热情地喊“杨书记”。
特殊年代里,有人想让仁寿改种双季稻,说能多打粮食。杨汝岱急了,跑到田里扒开土就跟人争辩:“咱这地薄,肥力不够,种三季不如种好两季,‘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别光想着数字,得看庄稼能不能长好!”
他顶着压力坚持不改,还组织村民搞“稻麦轮作”,改进种植技术。到了秋收的时候,亩产比往年涨了不少,村民们都庆幸没瞎折腾。这事传到省里,省委书记谭启龙来考察,握着他的手说:“你这是真懂庄稼、真为百姓着想啊!”
1982年,56岁的杨汝岱成了四川省委书记。上任第一天,他没在办公室开会,而是带着秘书去了郫县的农村。面对面询问百姓们的民生。
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四川该怎么发展,杨汝岱心里有本账:“咱四川有粮、有景、有人,得把这些优势用起来,让百姓富起来。”他跑遍了全省,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最穷的村子看看,去最基层的工厂问问。
后来他定下了3个方向: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让农民自己说了算,种什么、怎么种自己定;城市引外资办工厂,让工人有活干、有钱赚;把九寨沟、峨眉山这些好地方拾掇出来搞旅游,让藏民、山里人也能靠风景赚钱。在四川的10年,他的车辙印遍布每个角落。
1993年,杨汝岱调到北京当全国政协副主席。虽说官至副国级,可他还是老样子:穿布鞋,吃家常菜,家里的沙发还是当年在四川用的旧沙发。老家有人来北京看他,他总拉着人问“仁寿的水库够不够用?今年粮食收成咋样?村里的娃都能上学不?”
1994年,他跑了10多个省市的农村,调研后写了份报告,里面说:“要让农民敢种地、愿种地,就得让他们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份报告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后来不少政策都是照着这个思路改的。
2003年退休后,杨汝岱也没闲着,他迷上了写诗作词,写的都是农村的事、百姓的事,字里行间全是对土地的感情。
2018年2月24日,这位“草鞋书记”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