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踩高跷一般摇晃”!“直腿神器”足弓鞋垫的浮云与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26 12:49 浏览量:1
曲晓凝(化名)天生足弓就比其他人高,走路时不自觉地就会有些“外八字”。不过,在频繁刷到“腿型评估”“足弓矫正”这些内容之前,曲晓凝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腿型有什么问题。
虽然没有明说“你有问题”,可那些帖子却用“改善”“优化”“提升”等字眼精准地激发了曲晓凝的焦虑。
她越看越觉得,自己不仅腿不直,甚至整个人的气质都“不精致”了。她开始在意以前从未注意过的细节:膝盖并不能完全并拢,站久了确实容易小腿紧张,因脚跟与前脚掌长期承受更大压力,腿型逐渐出现“O”型趋势。
“小瑕疵”引发“大焦虑”
为了改善腿型,曲晓凝在网上搜寻到许多“解决”方法,其中有大量关于“足弓鞋垫”的信息。
一些帖子写道,长期使用足弓鞋垫可调整足底发力方式,“低成本,高回报,无痛直腿瘦腿,即刻奏效”。
还有不少“消费者”晒出使用前后对比照,分享“直腿”经历——腿型在使用鞋垫后似乎立刻变得笔直。她心动不已,决定下单购买。
产品到货当天,她迫不及待地将鞋垫塞进运动鞋。刚走几步,她就感到脚底酸胀,“像踩着一块凸起的石头”。
她多次向商家咨询这个问题,但每次得到的回应都是,“这是正常适应期,坚持就是胜利”。
但曲晓凝的坚持并没有等来胜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不适感从脚底蔓延至膝盖。到第三个月,她的腿型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在站立时小腿外翻更加明显,走路时身体“像踩高跷一般摇晃”,脚掌出现更严重的疼痛,她只得向医生求助。
医生告诉曲晓凝,她已出现肌肉代偿性紧张,“若再延迟就医,接下来就会发生韧带损伤”。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讲师王博解释,使用不适配的鞋垫有可能引发肌肉代偿性收缩与足底力线异常。换句话说,足弓鞋垫改变了人体行走时的自然发力模式,导致小腿肌肉持续“越俎代庖”,代替足底肌肉承担额外负荷,这往往会导致小腿持续酸痛,进而变形、变粗。特别是对僵硬性平足患者来说,强行施加支撑更会直接加剧关节疼痛。
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杜辉也指出,不规范的鞋垫会扰乱关节原有的对位关系。长期使用此类产品,会在行走的每一步中无形地加重身体负担,并可能对关节、肌腱和韧带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矫形鞋垫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器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足弓力量、调整下肢扭转,让腿型暂时“看起来直一些”,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骨骼形态。
“成年人无法通过矫形鞋垫的使用改变骨骼外形。”杜辉表示,绝大部分腿型问题其实是骨骼发育问题,而成年人在骨骼闭合后(女性 16 岁左右;男性 18 岁左右),腿型基本上不会再有变化。治疗中重度膝内翻最规范、最根本的途径是截骨手术,“把骨头截断,改变形态,让它变直,大部分情况下截骨手术要比其他所有办法来得直接”。
杜辉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大部分想要矫正腿型的患者其实腿型都只有一点小瑕疵,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曲峰也强调,人类足部本身具有“三脚架”结构的天然缓冲与支撑系统,无需额外干预,因此不推荐无足部疾病的人群使用足弓鞋垫。
“秒变直腿”背后的隐患有多大?
央视网《锋面》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足弓鞋垫”时发现,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已有40多款商品销量上万,“医研级”“腿型矫正”“秒变直腿”等宣传语频频出现在商品推荐图上。
杜辉介绍,100多年前,医学上就出现了利用矫形鞋垫对足病进行保守治疗的方法。目前,矫形鞋垫多用于治疗柔韧性平足、拇外翻合并跖骨痛等特定疾病和糖尿病足溃疡预防。但想要使用矫形鞋垫,需先经过专业医生诊断,再由矫形技师根据医生诊断通过石膏取模或3D扫描等方式为自己进行个性化定制,这样制作的鞋垫才可以提供精准的支撑和受力调整。
“真正的矫形鞋垫确实有用武之地,但并不是像广告宣传中的那样能‘包治百病’。”
如今,市面上售卖的多数足弓鞋垫与医学矫形鞋垫存在较大差距,足弓鞋垫多为流水线生产,仅按鞋码大小区分,缺乏针对性的设计。
王博指出,每个人的脚型、足弓状况、下肢力线都不同,腿型问题还可能与膝关节、髋关节的力量和形态有关,“这种批量生产的鞋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锋面》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多数足弓鞋垫执行以“Q/”为开头的企业标准,有些商家甚至未在产品上显著标明执行标准。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隋海旭解释说,以“Q/”为开头的标准为企业标准代号,通常企业标准应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更严格并进行备案,如果目前足弓鞋垫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所标注的企业标准系由企业自行制定。
杜辉表示,即便是十分专业的团队制作的矫形鞋垫,也存在不适配的情况,产品需要经过多次制作、调整才能够真正帮助患者。“现阶段,国内矫形鞋垫行业并没有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很少有规范且能够有效治病的鞋垫。”杜辉认为,部分产品未经足够培训和临床积累就批量生产,“单纯靠鞋码去区分矫形鞋垫,相当于在配眼镜时只测量了瞳距,却不测量近视和散光的度数”。
更安全更科学的选择
相关商品使用“医研级”“医院同款”等字样的宣传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矫正腿型’等说法已涉及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干预,属医疗术语范畴。”隋海旭表示,“普通产品宣称有该类功能却未按医疗器械注册备案,明显属于违法行为。”若产品功能无法用科学手段验证,则同时构成虚假宣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隋海旭提醒,如消费者已购买此类产品,应注意保留产品宣传截图、支付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即便已超过“七天无理由”期限,只要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与宣传不符,仍可依法维权。如遇商家推诿,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此外,隋海旭建议,商家入驻电商平台前,平台需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对涉及医疗或宣称具有医疗功效的产品进行专项审核,并在入驻协议中明确禁止不法宣传行为,通过完善平台规则并要求商家确认,从源头建立约束;商家入驻电商平台后,平台应依托技术手段监控商家的宣传内容,并建立敏感词库和负面清单,对涉及诊疗功能类宣传词汇进行重点监测并设置预警机制,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一旦通过监测、预警或消费者投诉发现商家的不法行为,电商平台应立即对商家采取整改、下架等措施,并依据平台规则对商家实施惩戒。
王博推荐大家日常可以通过科学锻炼增强足部功能,如进行提踵练习,在不屈脚趾的情况下主动顶起足弓,用脚趾抓握毛巾等。这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锻炼足底肌肉,是更安全、更科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