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⑧|大禹出门坐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7 17:13  浏览量:1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如果穿越到四千多年前的洪水现场,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身影:有时坐在木车里在平原上移动,有时划着小舟在洪水里穿梭,有时踩着带齿的木板在泥沼里跋涉,有时又穿着“登山鞋”在山崖上攀爬——这就是治水现场的大禹,而他身下的那些“座驾”,藏着诸多古人的智慧。

最早给大禹的出行工具“建档”的是《史记·夏本纪》,司马迁用了12个字:“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ú)。”车、船、橇、檋“四件套”,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因为每一样都对应着大禹治水时要攻克的出行难题。

先说说“陆行乘车”的车。大禹时代的车简陋得超乎想象,考古发现,早在大禹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带轮子的陶器。专家推测,大禹乘坐的车,应是圆木做轮,中间架块木板,要么靠人拉,要么套上驯化的牛。这种原始的客货混用车,可把大禹和他的治水工具运到工地。当时的车还是一种高档物品,不过毕竟车已面世,大禹治水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是可以调动相关资源制作并使用车辆的。

再看看“水行乘船”的船。在那个连铁钉都没有的时代,大禹跨越滔滔洪水,乘坐的船可能就是挖空的树干或大木板。他站在摇晃的独木舟上,在浑浊的洪水里标记河道走向、测量水深流速,指挥人们疏通淤塞,那只“公务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治水“前线指挥部”。

然后讲讲“泥行乘橇”的橇。现在人们滑冰、滑沙、滑草的工具都是橇,其实就是坐上一块加工后的木板。大禹在泥地里所乘之橇,只是更加简陋而已,底下平平的,人站在上面,可以靠人拉拽,也可以自己用杆子撑。它前进的速度不很快,但在烂泥滩上,最起码不至于陷进泥里,因为利用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物理知识。大禹带着治水队伍在泥沼里勘察时,橇作为他们的“移动工作平台”,体现了对抗复杂环境的实用智慧。

最后说说“山行乘檋”的檋。檋到底是什么?“登山之具,似屐而有齿”,有点像现在的登山鞋,鞋底有齿,能抓住陡峭的山石,方便人向上攀爬。大禹治水时“行山刊木”,在没有路的山区行进,经常要翻山越岭,这种带齿的“登山鞋”非常实用。正是靠着它,大禹才能走遍九州山川,画出最早的“治水地图”。

车辙印满平原,船桨划破洪涛,橇板压过泥沼,檋痕刻在山石,这些都是大禹文化最鲜活的注脚,那些看似简陋的交通工具都载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奋斗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