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13次坚持工作,双脚浮肿仍会见金日成,周总理临终前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8 18:25 浏览量:1
提到周恩来总理,很多人都会想起他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一生的身影。
从青年时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到担任总理后日夜不休地处理政务。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哪怕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身患重病的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但他没有因为病情停下工作。
直到1974年6月1日,身体实在支撑不住,才离开工作了26年的中南海西花厅,住进305医院。
从住院到1976年1月去世,这587天里,他先后做了13次大小手术。
平均40天左右就要经历一次手术的折磨。
普通人经历一次手术都需要长时间休养,可周总理在病床上始终惦记着国家大事。
住院期间,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和中央部门及相关负责人谈话55次,还接见了63批外宾。
有时候刚做完手术,身体还很虚弱,他就强撑着精神开会,一次会议常常要持续4个小时。
见外宾的时间虽然从最初的1小时慢慢缩短,到最后一次只剩15分钟。
但只要身体能支撑,他从没有推辞过工作。
随着病情加重,周总理的体重从原本的正常体重降到了只有61斤,身体极度消瘦。
后来他连进食都变得困难,只能靠管子将食物直接灌入胃里。
身上插满了输液管、排液管等各种管子,连翻身都受限制。
即便如此,他依旧关注着国家的方方面面,看到反映甘肃定西、庆阳两地灾情的材料时。
还专门批示要求立即解决当地口粮、救济款、种子等问题。
生怕因为救灾不及时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1975年3月,周总理做了结肠癌手术,术后第24天,朝鲜金日成主席前来拜访。
当时周总理因为长时间受病痛折磨,双脚已经严重浮肿。
试了好几双皮鞋都穿不进去,普通的布鞋也无法穿上。
为了能顺利会见外宾,工作人员只好找到做布鞋的师傅,连夜赶制了一双更大更肥的布鞋。
师傅听说这是给周总理做的鞋,连夜和另一位师傅一起赶工。
一人做一只,熬了一整夜才赶在第二天中午前做好。
工作人员去拿鞋时要给钱,师傅说什么也不肯收。
他说周总理为老百姓辛苦工作,自己做双鞋根本不算什么。
最后工作人员还是坚持付了钱。
因为他们知道,周总理一生都坚守原则,绝不允许占群众一点便宜。
鞋子做好后,试穿时发现还是有点肥大,护士就在鞋里垫上厚厚的纱布。
就这样,周总理穿着这双特制的布鞋,强忍着术后的疼痛会见了金日成主席。
没人知道,在会见外宾的会客厅隔壁,已经摆满了各种急救设备。
他是在拿自己的身体硬撑,只为了不影响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
其实在病重期间,周总理心里装着的远不止外交工作。
1975年3月手术后,他刚苏醒过来,就问起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的情况。
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马上就去。
那个时候他自己还在病床上,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矿工的健康,把人民的安危放在了第一位。
1976年1月7日深夜,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务人员昼夜守在病房里。
深夜11时,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微睁着眼睛认出了守在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是周总理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痛。
而是其他需要救治的同志,担心因为照顾自己耽误了别人的治疗。
这句简单的话,没有豪言壮语,却满含着他对人民的牵挂,践行了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78岁。
他的台历和手表永远停在了这一刻,而他生前穿过的衣服,连一套没有补丁的都挑不出来。
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没有保留。
而是撒向了祖国的四个地方,他要永远陪伴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周总理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留下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越来越好的中国。
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会想起他,想起那个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身影。
而他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