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间藏“草鞋底”,别名能列一长串!它藏着不为人知一面

发布时间:2025-09-29 16:41  浏览量:1

在广西的山野间,藏着一种名字格外接地气的植物——有人叫它“草鞋底”,也有人称它“牛插鼻”,更有“地胆草”“苦龙胆草”这类听起来带着药性的别名。它就是菊科植物地胆草,学名为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全株皆是药,在当地民间有着不少妙用。

若想在山间认出它,只需记住几个关键特征。作为多年生草本,地胆草的茎直立粗壮,还爱“分叉”,茎枝上裹着一层白色粗硬毛,摸起来糙糙的;叶子大多长在根部,像一把把小勺子,或是拉长的披针形,长5到8厘米,宽2到4厘米,边缘带着圆齿状的锯齿,两面都覆着长粗毛,尤其是叶片下面的叶脉和叶缘处,毛更密;茎上的叶子则又少又小,像是凑数的。

最特别的是它的花,不像其他植物那样单朵绽放,而是许多“小头状花序”挤在一起,形成复头状花序,总苞片有8枚,花冠呈淡紫色,筒状,全是两性花,顶端4裂还会往一边开裂,模样十分独特。等到结果时,瘦果带着棱,顶端长着长硬刺毛,还有一层冠毛,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风一吹便带着种子寻找新的生长地。

在广西地胆草的分布不算少见,富川的山坡、蒙山的草丛、苍梧的林间,或是南宁、武鸣、那坡等地的旷野里,都可能见到它的身影。若是想采挖入药,分辨药材好坏有诀窍:优质的地胆草根茎有环节,裹着紧贴的灰白色茸毛,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黄白色,下面还簇生着棕褐色的须根;茎是圆柱形,同样密被白毛;叶子以基生为主,展平后呈匙形或倒披针形,颜色从黄绿色到绿褐色,带着不少腺点,整体要“质嫩、叶多”才是上品,闻起来气微,尝一口会有淡淡的苦味。

别看地胆草模样普通,名字也略显“土气”,但它在传统药用中有着自己的价值,是广西山野里值得被认识的“宝藏植物”之一。

需要我帮你补充这株植物在传统药用中的具体价值,让文章内容更丰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