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获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9-30 15:09  浏览量:1

清晨起床后,当双脚首次承重时,足跟部出现剧烈刺痛,行走数步后可缓解,但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复发。若存在上述表现,需警惕“足底筋膜炎”的可能。看似舒适方便的“洞洞鞋”可能是罪魁祸首!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足底一层强韧的结缔组织,起自跟骨结节,向前延伸并附着于各趾骨,对维持足弓结构缓冲行走时的冲击力起关键作用。当该组织因过度牵拉或慢性劳损导致微观撕裂和炎症反应时,便会引发疼痛,即足底筋膜炎。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痛”或久坐后起步痛。本病常见于需长期站立者(如医护、教师)、超重人群及运动负荷过大的个体。

洞洞鞋

是怎样成为“隐形推手”的呢?

01

罪状一:彻底“偷走”了足弓支撑

洞鞋的鞋底通常为平底设计,缺乏对足弓的结构性支撑。这种设计无法分担足底筋膜在承重时所受的张力,导致筋膜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持续处于过度拉伸状态,从而加剧其劳损与炎症。对于足底筋膜已存在劳损的个体而言,穿着此类鞋子,就如同要求腰部疾患者长期卧于缺乏支撑的吊床,其核心肌群无法得到有效放松,反而会持续紧张。

02

罪状二:过软的鞋底导致“稳定性缺失”

过软的鞋底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导致行走时足部在鞋内发生不必要的滑动。为维持稳定,足部肌肉需持续收缩以“抓握”鞋底,这种代偿性发力会加剧足底筋膜及足内在小肌群的疲劳,从而加重炎症。其效应类似于在松软地面上行走,每一步都因支撑不稳而需要额外发力,显著增加足部负荷。

03

罪状三:不跟脚的设计迫使“脚趾持续加班”

由于鞋履后跟缺乏足够的包裹性,为防行走时脱落,足趾会持续处于屈曲状态以抓握鞋底。这种持续性屈趾动作会反复牵拉足底筋膜,尤其增加其在跟骨附着点的机械负荷,从而加剧局部炎症。

对于足底筋膜炎的管理与预防

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01

症状期的处理方案

1.更换鞋履:立即停止穿着洞洞鞋等缺乏支撑的鞋款。选择具有坚固后跟杯、足弓支撑结构及良好抗扭转性的功能鞋,以提供生物力学支持。

2.拉伸与按摩:每日规律进行足底筋膜及腓肠肌的拉伸(如蹬墙拉伸),并可利用网球等进行足底按摩,以缓解筋膜紧张。

3.及时就医:若自我护理后疼痛持续,应尽早就诊骨科,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如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等)。

02

预防性穿着建议

若需穿着洞洞鞋,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降低风险:

限制使用场景:仅限短时间、短距离室内外活动(如取快递、海滩散步),严禁用于长时间行走、运动或负重活动。

选择改良设计:优先选用带后跟带的款式,以增强包裹性,减少足趾代偿性抓握。

加用支撑鞋垫:内置具有足弓支撑功能的矫形鞋垫,可有效改善原鞋底的结构性缺陷。

高危人群避免: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已有足部病变者应尽量避免穿着。

优选日常鞋款:日常首选应具备坚固后跟、良好足弓支撑、适度软硬度及宽敞鞋头的设计,确保稳定性与舒适性。

足部健康是身体功能的基石。选择具备科学支撑的鞋履,而非仅追求柔软,是预防足部疾患的关键。洞洞鞋宜作为特定场景的补充,而非日常主要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