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往事—舅姥爷的童子命42
发布时间:2025-10-01 06:36 浏览量:1
没有血缘的母子
清晨,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整个镇子还沉浸在冬日黎明的静谧中。太姥爷在炕上翻了个身,隐约听见远处传来几声犬吠,随后便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侧耳细听,那敲门声愈发清晰,还夹杂着熟悉的呼唤——是郎中的声音!
太姥爷心头一紧,急忙披上那件厚重的棉袄,趿拉着布鞋就往院门跑去。冰冷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打开门,只见郎中站在门外,须发上结着白霜,脸上写满焦急。
"寿鹏,不好了!明子娘不见了!"郎中气喘吁吁地说,"那会儿济生被尿憋醒,本想出去解手,一转头发现明子娘的被窝已经叠得整整齐齐,人却不知去向。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圈都没找到,这才来打扰您。"
太姥爷闻言,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因为昨天晚上舅姥姥回来后,告诉他们,明子的魂魄已经离开了明子娘,那就说明明子娘的神智应该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了。
如今明子娘的悄然离开,更加证实这一猜测。那她会去哪里呢?会不会去了明子的坟那里?想到这里,太姥爷快速回屋,喊醒太姥姥,简单向她说了一下情况,便和郎中一起匆匆离开。
寒风中,太姥爷和郎中边往前走,边推测明子娘有可能去了哪里,太姥爷建议到明子的坟墓和明子娘的村庄去找找。
于是两人打着灯笼,往镇子外面走去。没走多远,只听到后面传来咚咚的脚步声,两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济生向他们跑来,只见济生眼圈发红,嘴里念叨着:"明子娘去哪里了?会不会出什么事?"
这段时间,济生与明子娘朝夕相处,虽然不是母子,但感情上已经胜似母子了。太姥爷拉着济生的小手,安慰道:“别着急孩子,明子娘不会有事儿的。”
三个人顺着那条出镇子的土路往前走去,走了大概2里路,只见前方出现了一个蹒跚的身影。晨光微曦中,那人影越来越近——没错!正是明子娘!
看清来人正是明子娘,济生高兴向着明子娘奔跑过去,并且边跑边喊:“娘!你去哪里了?”
郎中对着太姥爷苦笑了笑:“我这孙子,是真把明子娘当成自己的娘了。”
太姥爷感慨道:“孩子心里苦哇!”
说话间只见明子娘放下怀里抱着的一大捆枯树枝,想开胳膊,把明子搂近了怀里,眼泪顺着她那显瘦枯黄的脸颊流了下来,那一刻,像极了失散之后的母子重逢。
这时我姥姥和舅姥姥搀扶着太姥姥也赶了过来,明子娘看着众人关切的目光,眼泪再次流了下来。她作势就要跪下,被太姥姥急忙扶住。
"使不得!使不得!"太姥姥连声说道,"你这是做什么?"
明子娘泣不成声:"我...我是要感谢大家这些日子对我的照顾。要不是你们,我早就..."
原来,昨夜半夜时分,明子娘从睡梦中醒来,神志竟奇迹般地恢复了清明。这些日子发生的点点滴滴,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从在雪地中被太姥爷所救,到在郎中家养病,再到将济生错认成明子......每一幕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太姥爷一家的恩情和郎中祖孙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但是,一想起明子的死她就心如刀绞。凌晨时分,她独自来到明子的坟前,原本打算就此了结残生,追随儿子而去。
可就在她准备轻生之时,内心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活下去,还有人在等你回去。"
她想起了济生那双纯净的眼睛,想起郎中为她诊治时的细心,想起太姥姥送来的热粥......最终,求死的念头被感恩的心情取代。是啊!还没报答大家的恩情呢,怎么能就这样自寻短见呢?
于是,她打算返回镇子,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大家对她的救命之恩。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捡拾路边的枯树枝,这是冬日取暖必不可少的燃料,她想着能为收留她的郎中爷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回到郎中的药铺后,郎中开始仔细为明子娘诊脉,良久,他欣慰地点点头:"脉象虽然还有些虚弱,但之前的郁结之气已经通畅了许多。只要好生调养,假以时日,定能痊愈。"
太姥姥心疼明子娘的身体,建议道:"要不你先去我家住些日子?我也好照顾你。"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济生突然拉住了明子娘的手,小声说道:"你别走,娘..."
明子娘身子一震,低头看着济生稚嫩的脸庞,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此刻,她清清楚楚地听到济生在唤她“娘”。
她将济生紧紧搂在怀里,哽咽道:"好孩子,娘不走,娘就在这里陪着你。"
这十多天的朝夕相处,这对原本素不相识的"母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明子娘在济生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而济生也在明子娘这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
最终,大家尊重了他们的意愿,决定让明子娘继续留在郎中家养病。
自此之后,这个小院里多了许多生气。明子娘总是闲不下来,不是给济生和郎中拆洗棉衣被褥,就是在灶台前忙碌着做饭。她的手很巧,纳的千层底布鞋既结实又舒服,让济生爱不释手。
郎中每每劝她多休息,明子娘总是微笑着点头,可一转身又继续忙活起来。有时,她会坐在院子里,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济生讲明子小时候的趣事。济生则依偎在她身边,听得津津有味。
"明子小时候也最爱穿我做的布鞋,"明子娘说着,眼神中虽然还有哀伤,却多了几分释然,"他说娘做的鞋最舒服,走再远的路都不累。"
济生紧紧握住她的手:"娘,你做的鞋我也最喜欢。"
这样的对话,常常让在一旁整理药材的郎中忍不住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个冷清的小院,因为明子娘的到来,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日晌午,太姥爷家来了两位客人——槐树父亲和一名年轻男子。那男子约莫二十出头,身姿挺拔,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
经过介绍,太姥爷才知道这位年轻人是明子娘的娘家侄子经文。他刚从部队转业回来,一听说姑姑的遭遇,就立即四处打听她的下落。
"多亏了槐树叔告诉我,是您救了我姑姑。"经文紧紧握着太姥爷的手,语气诚恳,"这些年来我在外当兵,不知道姑姑家发生了这么多事儿。要不是这次转业回来,还不知道姑姑她..."
原来早些时候,太姥爷送舅姥爷上学时,曾把救助明子娘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槐树父亲。因此,当经文在村里打听姑姑下落时,槐树父亲便直接把他带到了太姥爷家。
太姥爷连忙摆手:"乡里乡亲的,谁家有难处帮一把都是应该的。倒是郎中祖孙俩,这些日子不仅给你姑姑治病,还管吃管住,真正该感谢的是他们。"
说完,太姥爷便带着二人往郎中家走去。一路上,他把明子娘近来的情况细细说给经文听。当听到姑姑的神智已经恢复,还在郎中家安顿下来时,经文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我父母去世早,小时候跟着姑姑长大,"经文感慨道,"后来村里有部队经过,我也想拿枪打仗,于是跟着部队当兵的走了。唉!当时一方面走的急;另一方面我怕姑姑不让我去,所以,我都……都没给我姑姑说一声。”
槐树父亲说:“这事儿我知道,当年你走后,你姑姑到处托人打听你的下落,但是谁也不知道你跟着部队去了哪里,你姑姑总感觉是她没照顾好你,为此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经文说:“我跟着部队去了很多地方,前几年一直在打丈,算是九死一生。但是没想到,回来后就听说明子表弟...唉!我心里真是难受啊!"
说话间,三人已到了郎中家门前。院子里,明子娘正在晾晒刚洗好的被单,济生在一旁帮忙。当她抬头看见经文时,手中的衣物"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经文?是你吗?"明子娘难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
"姑姑!"经文快步上前,声音哽咽,"是我,我回来了!"
姑侄二人相拥而泣,这些年的思念与辛酸,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明子娘抚摸着经文的脸庞,泣不成声:"长大了,真的长大了...你走的时候才十六岁,现在都成大人了..."
明子娘并没埋怨经文的不辞而别偷偷跑去当兵,因为经历了这么多事儿后,对于明子娘来说,侄子能活着回来,还能相见已经是天大的好事儿了。
郎中连忙招呼大家进屋说话。济生乖巧地端来茶水,眼神却一直没离开明子娘,生怕她跟着侄子离开。
明子娘察觉到了济生的不安,伸手将他揽到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经文进屋后并没急着坐下,而是对着郎中和太姥爷深深鞠了一躬:"郎中爷爷、寿鹏大爷,多谢你们对俺姑姑的救命之恩,更加感谢你们这些日子对俺姑姑的照顾了。你们的恩情俺在心里记下了,今后有用的着的地方,尽管说话,如今我回来了,今后就由我来照顾俺姑姑吧。"
郎中和太姥爷拉着经文坐下喝茶,并且告诉他不用这么客气,乡里乡亲的,谁有难处帮个忙,都是应当应分的。
大家聊天聊的很开心,只有济生心里不痛快,一听说经文要接明子娘回去,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儿。
明子娘何尝不把济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心里也舍不得济生。只是,自己怎么好一直住在非亲非故的郎中家里呢。
经文貌似也看出来济生对姑姑的依恋,他笑着对大家说,他刚专业回来,工作还没安排妥当,还得拜托郎中让姑姑再暂住几日,等他一切安顿好了之后,再来接姑姑。
当济生听到明子娘还会继续住一些日子时,脸上才有了笑容。
夕阳西下,小院里飘起袅袅炊烟。明子娘在厨房里忙碌着,今晚她要亲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饭,庆祝与侄子的重逢。济生跟在她身边打下手,经文则和郎中、太姥爷坐在院子里聊天。
此刻,在这方小小的院子里,充满了久违的欢声笑语。明子娘虽然永远失去了明子,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收获了济生这个"儿子",还与失散多年的侄子重逢。生命的无常让人唏嘘,但人间的温情却总能照亮前路。
夜幕降临,明子娘站在灶台前,看着锅里翻滚的饺子,脸上露出了真心的微笑。她知道,明天的太阳还会照常升起,而生活,总要继续向前。
- 上一篇:40岁的女人咋样才能更有魅力?
- 下一篇:九月末;一半是回望,一半是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