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禹王山鏖战:滇军184师抗日军第10师团,草鞋映血守阵地
发布时间:2025-10-02 21:21 浏览量:1
1938年4月的徐州会战外围,山东枣庄禹王山附近的碎石山道上,滇军60军184师的士兵们正背着装备艰难行军。这些来自云南深山的子弟兵,大多穿着草鞋,主力扛着云南兵工厂仿制的汉阳造步枪,少数新兵还在用清末民初的老套筒,腰间别着家乡带来的烟袋锅,嘴里哼着滇剧小调。队伍里,班长马顺才正跟新兵们念叨:“咱滇军当年打法国人、揍北洋军,就没怕过谁!小鬼子不就是装备好点?真拼起来,还不一定是咱的对手。”话音刚落,前方侦察兵就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前面发现日军第10师团的部队,正在山头构筑工事!”
几乎同一时间,日军第10师团某联队的临时指挥部里,联队长谷川美代治正对着地图皱眉。他刚接到情报,对面的中国军队是来自云南的滇军,虽缺制式钢盔,但作风硬朗。参谋官凑过来笑着说:“联队长,不过是些西南边陲的土兵,我们一个大队就能把他们打垮。”谷川美代治却没这么乐观,他早年在华北驻屯时,听过滇军擅长山地作战的传闻--这群士兵骨子里带着股不服输的狠劲。但他还是挥了挥手:“传令下去,明天拂晓发起进攻,让他们见识下皇军的厉害,别以为穿着草鞋就能打仗。”
第二天清晨,战斗在一阵炮火声中打响。日军的山炮对着滇军阵地狂轰滥炸,炮弹掀起的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马顺才趴在战壕里,紧紧握着手里的汉阳造,看着身边的新兵吓得发抖,他猛拍了下新兵的肩膀:“怕个啥!小鬼子的炮再响,也炸不死咱滇军的骨气!”等日军炮火一停,冲锋号刚吹响,马顺才就带着士兵们跃出战壕,端着刺刀冲向日军。日军士兵本以为滇军会被炮火吓破胆,没料到他们冲锋如此勇猛,一时竟被打退了好几米。
日军前线指挥官见第一次冲锋受挫,气得哇哇大叫,当即组织第二次冲锋,还调来几挺重机枪压制滇军火力。滇军的阵地多是临时挖的散兵坑,没有坚固掩体,士兵们只能借着土坡、岩石躲避子弹。有个叫李二牛的士兵,腿被子弹打穿,却咬着牙爬到重机枪阵地附近,拉响了手里的手榴弹,和日军机枪手同归于尽。马顺才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红了,他捡起李二牛的步枪,对着士兵们喊道:“为二牛报仇!跟小鬼子拼了!”一时间,滇军阵地上喊杀声震天,连日军都被这股气势震慑住了。
谷川美代治在指挥部里接到前线失利的报告,又惊又怒。他实在想不通,装备精良的皇军,竟然拿不下一支装备算不上顶尖的滇军。他当即下令,把预备队也派上去,务必在中午前突破滇军阵地。可滇军像是扎了根的钉子,任凭日军一次次冲锋,阵地始终牢牢握在手里。马顺才的胳膊被弹片划伤,鲜血顺着袖子往下流,他却顾不上包扎,只是不停地给士兵们递子弹、喊口号。他知道,这一仗不仅是为了守住阵地,更是为了争口气--不能让小鬼子看不起滇军。
战斗持续到中午,双方都伤亡惨重。滇军的弹药快用完了,很多士兵只能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头和日军搏斗。日军也没好到哪里去,原本计划的“快速突破”变成了拉锯战,士兵们的体力和士气都在下降。有个日军士兵在日记里写道:“这些中国士兵太疯狂了,他们明明没有足够的重武器,却像不怕死一样冲过来,和他们打仗,比和中央军打仗还累。”而马顺才这边,他看着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战壕里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员,心里却没半点退缩的念头--滇军从出云南那天起,就没打算活着回去,只想着多杀几个鬼子,为国家尽份力。
下午,天空下起了小雨,山道变得更加湿滑。谷川美代治意识到,再这样打下去,只会徒增伤亡,他决定改变战术,派一支小分队从滇军阵地侧翼迂回,企图偷袭指挥部。可他没想到,滇军早就料到了这一招。马顺才特意留下一个班的士兵,埋伏在侧翼的灌木丛里。当日军小分队偷偷摸过来时,埋伏的士兵突然开火,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几分钟就被消灭殆尽。消息传到谷川美代治耳中,他彻底没了脾气,只能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就地休整。
夜幕降临,战场上终于安静下来,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呻吟声和雨声。马顺才坐在战壕里,拿出怀里的烟袋锅,却发现烟叶早就被雨水打湿了。他苦笑了一下,转头看向身边的士兵:“兄弟们,今天大家都好样的,没给咱滇军丢脸。”士兵们大多疲惫不堪,有的靠在战壕壁上睡着了,有的还在默默擦拭着手里的步枪。马顺才知道,明天战斗还会继续,他们面临的困难会更多,但他从士兵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坚定--哪怕战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后退。
第二天一早,日军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几架日军飞机低空盘旋,对着滇军阵地零星轰炸。滇军的阵地被炸得面目全非,很多士兵在轰炸中牺牲。马顺才的连队只剩下不到三十人,弹药也基本耗尽。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援军的号角声--滇军60军183师的增援部队赶来了!马顺才一下子来了精神,他站起来,举起手里的步枪,对着士兵们喊道:“兄弟们,援军到了!跟小鬼子最后拼一次,把他们赶下山去!”士兵们像是注入了新的力量,跟着马顺才冲出战壕,和援军一起,向着日军阵地发起了反攻。
日军没想到滇军援军来得这么快,一时乱了阵脚,开始节节败退。谷川美代治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退。当日军撤出阵地时,谷川美代治回头看了一眼战场,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尸体和武器残骸,他不禁叹了口气--他从未想过,会被一支他瞧不上的“土兵”打成这样。而马顺才站在滇军的阵地上,看着日军撤退的背影,虽然浑身是伤,却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这一仗他们赢了,不仅守住了阵地,更赢回了尊严--滇军不是好欺负的,中国军队也不是好欺负的。
这场战斗结束后,双方都对彼此有了新的认识。滇军明白了日军装备的优势和战术的凶悍,再也不敢轻视对手;日军也见识了滇军的顽强和勇猛,再也不敢把他们当成“土兵”。后来,在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中,滇军和日军又多次交手,每次都打得异常惨烈,战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有位日军军官在回忆录里写道:“滇军是中国军队中最顽强的部队之一,和他们打仗,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起冲锋,也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马顺才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多次负伤,却始终坚守在前线。直到抗战胜利的那天,他带着满身的伤疤回到了云南老家。村里的人都围着他,听他讲和日军打仗的故事。当有人问他,当初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怕不怕时,马顺才摸了摸脸上的伤疤,笑着说:“咋不怕?可咱是滇军,是中国人,要是怕了,小鬼子就会欺负到咱家门口。只要能把鬼子赶出去,就算死在战场上,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