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鞋踏世,心寄云山——宋·方岳经典诗作赏析

发布时间:2025-10-05 05:28  浏览量:1

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10月5日

在南宋后期的诗坛上,方岳是一位个性鲜明、风骨卓然的诗人。他出身农家,却天资聪颖,早早便在文坛崭露头角。然而,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与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最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仕途坎坷,选择归隐田园。

方岳的诗歌,巧妙地融合了江湖诗人的疏放洒脱与理学家的深邃思辨。他善于在山水田园的寻常景致中,寄托人生的感慨与哲思。无论是羁旅途中的愁绪、归隐生活的闲情,还是对知己的惺惺相惜,他都能用朴素浅白的语言道出深刻的意涵,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

本文将选取他的三首代表作,一同探寻其诗歌中蕴含的生命感悟与精神世界。

一、《别子才司令》

原诗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这首诗是方岳隐居时送别友人所作,其中前两句以其直白而深刻的人生洞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描绘出了人生的普遍困境。人生在世,顺心如意的事情总是少数,而能够真正倾诉心事的知己更是寥寥无几。这既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深切体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内心的共鸣。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将这份普遍的感慨落到了具体的情谊上。自从认识了友人子才甫,他压抑已久的内心重新燃起了豪情壮志,连梦中都骑着战马,驰骋在城南的疆场上。这种从失意到振奋的转变,不仅凸显了知己相逢的可贵,也暗示了诗人虽归隐田园,但其胸中的家国情怀与壮志雄心并未熄灭。全诗以悲怆起笔,以豪迈收尾,在强烈的对比中展现了真挚的情感,于质朴中彰显了诗人的风骨。

二、《听雨》

原诗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

莫下帘尤好,恐妨云往来。

这首五言律诗生动描绘了方岳辞官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将听雨这一日常场景写得清幽淡雅,充满了闲适之趣。

首联“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开篇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竹斋”点明了诗人隐居的环境,充满了清幽之感。“听雨”与“青苔”进一步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仿佛连梦境都染上了自然的清寂,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颔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则将意境推向深入。柴门紧闭,寂静无声,唯有青山静静相对;身心闲适自在,连飞鸟也对他毫无防备。“鸟不猜”三字尤为精妙,通过鸟兽的亲近,反衬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暗含了“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

颈联“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客人或许会嫌弃酒已喝尽,这是世俗生活中的小插曲;而花儿却为了诗人的诗句而绽放,这是自然赋予的雅趣。一俗一雅,更凸显了诗人重视诗酒风流、轻视世俗应酬的高尚品格。

尾联“莫下帘尤好,恐妨云往来”更是神来之笔,将闲适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诗人不愿放下窗帘,只是担心会妨碍白云的自在往来。这份对自然细微之美的珍视,正是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动体现。整首诗语言浅近,意境清幽,于寻常景致中蕴含着浓浓的隐逸之乐。

三、《游九曲·其三》

原诗

莫问神仙定有无,地灵断不着凡夫。

我来便觉芒鞋好,飞上前山不用扶。

这首诗是方岳游览武夷山时所作,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将山水游览的感悟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

首句“莫问神仙定有无”以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开篇,直接否定了武夷山流传已久的神仙传说,体现出一种务实理性的态度,与朱熹“何必泛海访三山”的务实精神不谋而合。

次句“地灵断不着凡夫”则更显锋芒。诗人认为,武夷山水的灵性从不依附于所谓的神仙,也绝不会为凡俗之人所感知。他将山水的灵气与人的内心紧密相连,唯有心性高洁之士,才能真正领略到山水的真谛,这与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哲理思考回到了亲身体验。“我来便觉芒鞋好”,将视角从虚无缥缈的传说拉回到了脚下的实地。芒鞋本是贫苦人穿的鞋子,象征着艰苦的跋涉,在这里却成为了诗人亲近自然、追求真理的象征。

末句“飞上前山不用扶”中的“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登山时的轻快与自由,更象征着精神上的超脱。诗人无需他人扶持,仅凭自己的信念与脚步,便能攀登到心灵的高峰。整首诗暗含了“破除虚妄—确立真知—达到超脱”的逻辑脉络,在山水的畅游中完成了一次精神境界的提升。

▷结语

从《别子才司令》中对知己的深切慨叹,到《听雨》中对归隐闲适生活的自得其乐,再到《游九曲·其三》中在山水中实现的精神超越,方岳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以心观物”的核心。

他将仕途的坎坷化为创作的灵感源泉,把自然山水当作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人生百态,以寻常的意象寄托深邃的哲理思辨。

这些诗作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南宋时期知识分子,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灵轨迹,更展现了中华文明中“于困境中坚守本心、于自然中寻求超脱”的强大精神韧性。即便历经八百年的时光冲刷,方岳的诗歌依然能够引发当代人的深刻共鸣。

《图片来源,豆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