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高中像变了个人?作为家长先懂这几点,比催学习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5-10-04 20:07 浏览量:1
不少家长跟我吐槽:孩子上高中后,突然像换了个人 —— 以前啥都跟爸妈说,现在关着房门刷 B 站;买双球鞋能研究半天,说他 "不务正业" 就炸毛;聊志愿方向,没说两句就嫌 "你不懂"……
说真的,听到这些我就想起前两天碰见的一个妈妈。她在咨询室门口抹眼泪,说孩子晚上躲在房间里笑得不停,问他在干嘛,孩子就说 "看视频",她说"我真的不懂,有什么好笑的?"当时我就问她:"你试过打开手机看看那些视频吗?"她愣了半天,摇头。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总觉得孩子变了,其实是我们根本没走进去看过。
上周有个高二男生来找我,进门就说:"老师,我妈天天骂我不学习,光研究球鞋。"我问他为啥这么喜欢球鞋,他眼睛一亮:"我们班男生都聊这个啊,谁穿什么款、哪双鞋涨价了,这是社交货币!"后来跟他妈聊,她特别委屈:"我小时候哪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好好读书吗?"我跟她说,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孩子从小就泡在网络里,信息量是咱们那会儿的几百倍。你不了解他的世界,就别怪他不跟你说话。
还有个很典型的案例。有个女生成绩挺好的,突然跟家里闹翻了,原因是妈妈偷看她日记,发现她写了喜欢班里某个男生。妈妈当场就炸了,说"你现在就学坏了?"女孩直接把自己关房间里三天不出来。后来我单独跟女孩聊,她哭着说:"我就是觉得那个男生学习认真,想跟他做朋友,我妈非要说我早恋。她根本不信任我。"你看,家长以为的"保护",在孩子眼里就是"侵犯"。这个年纪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当成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小孩子。
前段时间还遇到一对父子,儿子想学游戏设计,爸爸坚持让他学计算机。俩人在我这儿吵了一个小时,爸爸就一句话:"游戏设计能干啥?还不是得靠计算机基础!"儿子憋着气说:"反正你也不会听我的。"后来我问那个爸爸:"你知道现在游戏行业什么情况吗?知道你儿子为什么喜欢这个方向吗?"他答不上来。我说,你连了解都没了解过,凭什么替他做决定?后来那个爸爸回去认真研究了一周,还带儿子去了游戏公司参观,最后父子俩达成共识:先学计算机打基础,本科阶段多参加游戏项目。你看,这不就解决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真的"不听话",他们只是想证明"我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见过太多学生,大学选了父母安排的专业,结果学得痛苦,要么挂科一大堆,要么读到一半就想退学。有个学生跟我说:"我妈当年非让我学会计,说稳定。现在我天天对着报表头疼,后悔死了。"你说这样的遗憾,值得吗?
还有压力这事儿,别看现在高考录取率高了,孩子的焦虑一点没少。上周一个高三女生来找我,说她每天睡不着,总怕考不好。我问她怕什么,她说:"我爸妈一直说,考不上好大学以后就完了。我现在做梦都在做题。"这孩子平时成绩其实挺不错的,但家长的期待像座山一样压着她。我跟她爸妈说,你们这样只会把孩子逼出问题来。后来他们调整了态度,不再天天念叨成绩,孩子反而放松了,最后还考得更好。
说到这儿我就想,其实很多问题都能避免,关键是家长得放下身段,真正去了解孩子。比如孩子喜欢刷 B 站,你就抽空看看他在看什么,哪怕看不懂也没关系,至少你知道他的兴趣点在哪儿。有个爸爸就做得特别好,他儿子喜欢看游戏直播,他就陪着看了几次,后来发现那些主播其实挺努力的,每天直播好几个小时,还要研究游戏技巧。他跟儿子说:"我以前觉得这些没用,现在发现任何行业想做好都不容易。"儿子一听,立马就愿意跟他聊了。
还有选择权这事儿,真的很重要。我建议家长从小事开始放手:周末先写作业还是先运动,买什么颜色的文具,这些都让孩子自己决定。到了大事,比如选科、报志愿,你可以给建议,但别强迫。有个男生当年选科,爸妈建议他选物理,但他自己想选历史。家里商量了好几次,最后父母同意了,条件是他得拿出学习计划证明自己是认真的。结果这孩子学得特别带劲儿,后来还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你看,给孩子选择权,他反而更有责任感。
另外就是沟通方式。很多家长跟孩子说话,总爱打断:"你别说了,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其实孩子要的不是你的结论,而是你听他说完。我教过一个方法,特别管用:听的时候看着孩子眼睛,等他说完了,你复述一遍他的意思,比如"你是说这次考试没发挥好,有点失落对吗?"然后再说你的想法。这样孩子会觉得你真的在听,而不是在敷衍。
有时候当面说不出口的话,写下来反而更真诚。我认识一个妈妈,每个月给儿子写封信,不说大道理,就聊点日常小事:"看到你最近熬夜学习,妈妈挺心疼的。"儿子一开始还觉得尴尬,后来每封信都收着,还跟同学说"我妈其实挺懂我的"。你看,换个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点我特别想说,就是别总盯着成绩。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累了,回家就想放松一下,结果你一开口就问"作业写完了吗?考试准备得怎么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回家了。我建议每周抽点时间,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一起吃顿他喜欢的饭,聊点跟学习无关的事,哪怕就是陪他看场电影。有个学生跟我说:"我最羡慕同桌,他爸周末会陪他打球,我爸就只会催我学习。"其实孩子要的不是你给他多少钱,而是让他知道"不管我考得怎么样,爸妈都爱我"。
这些年接触的家庭多了,我越来越觉得,高中三年真不是"管"出来的,是"懂"出来的。我们总想着帮孩子少走弯路,却忘了先蹲下来看看他们的世界长什么样。当你愿意花时间了解他的 B 站、他的球鞋、他喜欢的专业,当你愿意把"我为你好"换成"你想怎么做",孩子才会真正把你当成后盾。毕竟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支持从来不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都懂你、支持你"。
你说,这道理不难懂吧,可为什么做起来就这么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