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在泰安的照片,主席27岁曾穷游泰山,连鞋子也被贼偷走

发布时间:2025-10-06 13:30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自1976年毛泽东逝世至今,已经过去了49个春秋,这49年里,与毛泽东同时代的那一整代人,大多已先后离世。

不过,从那些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中,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毛泽东时代的独特风采,恍惚间,好似能看到他跨越时空,从历史的漫漫烟尘中大步向我们走来。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的他,生活和其他农家孩子并无二致,每日在乡野间奔跑玩耍,感受着乡村的质朴与纯真。

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感慨万千地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诗句。

当他走进父母的卧室,凝视着父母的照片,又望向自己出生的那间土房,少年时代的种种情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

八岁那年,毛泽东在家乡的私塾开始启蒙读书,然而,他对私塾先生讲授的《四书》《五经》兴趣寥寥,反倒对古典小说和当时较为进步的书籍情有独钟。

儿时的他,在家乡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乡亲们都熟悉这个爱读书又乐于助人的孩子。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石三伢子,日后会带领全中国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1945年起,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推进,此时,解放战争已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

毛泽东从陕北东渡黄河,来到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名叫西柏坡的小村庄。

正是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毛泽东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把军事指挥艺术展现得登峰造极,为中国革命胜利筑牢了根基。

而这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伟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别样的故事,他不仅心怀天下大事,还与泰安、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来到泰山脚下,他在1920年的那次“穷游”泰山,更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1920年4月11日,萧三等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人员即将从上海启程出国,为了送别他们,毛泽东特意从北京出发前往上海,一路上,他风尘仆仆,历经25天的行程。

当时的毛泽东,手里只有到天津的车票,到了天津后,他就面临着没钱又没票的困境,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前行。

然而,毛泽东就是有那种勇往直前的勇气,没钱没票也敢出发,幸运的是,一位同学从北京孔德学校得到了一些钱,借了 10 元给他,他这才得以买了一张到南京浦口的车票。

在前往南京途中,毛泽东一时兴起在曲阜下了车,在曲阜,他怀着虔诚的心情参观了孔府、孔庙、孔林,拜谒了孔子墓。

还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镇、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树、颜回住过的地方以及孟子的出生地。

毛泽东可不是走马观花地游览,他是在用心读 “无字之书”,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

游完孔庙后,毛泽东又去爬了泰山,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泰山,当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次泰山之行会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等毛泽东到达浦口时,他又陷入了困境,身上没有一分钱,也没有到上海的车票,而且连仅有的一双鞋也被贼偷去了,估计是在离开泰山的火车上被偷的。

他只好光脚走路,那种尴尬和为难的处境可想而知,但毛泽东总是那么幸运,在火车站外,他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

这朋友简直就像老天爷专门派下来帮毛主席的活菩萨,在借到钱后,毛主席先给自己买了双崭新的鞋子,脚上立马焕然一新,接着又用剩下的钱买了张去上海的车票。

一路上,毛泽东都紧紧盯着他的新鞋,生怕再被人偷去,到了上海后,情况有了转机,已经有人募集到一大笔钱,不仅可以把同学送到法国去,还帮助他回了湖南。

这张照片定格了毛主席回到上海时的一个珍贵场景,当时,他召集即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一同开会。

会议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照片里,站在左七位置的正是毛主席,而他脚上那双新鞋,就是朋友特意赞助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先后于 1952 年、1955 年、1958 年、1959 年,四次到过泰山脚下的泰安。

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经泰安,专列行进时,毛主席喜欢临时起意下来转转,就像他当年登泰山一样随性。

眼前这张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画面里从左到右依次是杨尚昆、许世友、罗瑞卿,还有毛主席。

照片中的毛主席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脸上带着温和又自信的神情,整个人看起来状态极佳。

毛主席此行有一项不是临时起意,那就是他要去看看他在苏区时的秘书黄祖炎。

黄祖炎是江西省赣州市人,1933年,毛主席在苏区受到排挤正郁闷的时候,黄祖炎来到他身边当秘书,1934年又随毛主席一起长征,两人在艰难岁月中朝夕相处了4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黄祖炎不仅是毛主席的秘书,更是他最困难时期的朋友,毛主席有空常找黄祖炎聊天,许多问题包括重大问题,毛主席都常和他交流,听听他的见解。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延安,到了延安黄祖炎已不再是毛主席的秘书,但他们依然经常聊天,无话不谈。

让人十分震惊的是,1951年3月13日,黄祖炎同志在出席山东军区文化工作座谈会时,在会场上不幸遭坏人枪杀。

毛主席听闻黄祖炎遇害的消息后十分震惊,当时毛岸英也才牺牲几个月,老人家忍着悲痛亲自派人赴济南调查,并连续三次就此事在有关报告上做批示。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到济南视察,让人意外的是,他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去看看黄祖炎的墓地。

毛主席向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仔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后,当场就定下第二天前往四里山吊唁黄祖炎。

其实,去四里山看望黄祖炎,毛主席在北京时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10月27日,在前往四里山的路上,毛主席满是感慨地对许世友说:“祖炎可是个人才,既能文又能武,办事认真,组织观念还强,对自己要求严,对同志又团结友爱,我一直都很怀念他。”

到了黄祖炎的墓地,毛主席表情很凝重,他沉默良久,俯下身,轻轻地抚摸着墓碑和黄祖炎三个字。

当毛主席环视四周,一眼望去遍地是烈士墓,他感慨地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成了英雄山了!”

从此,四里山就有了“英雄山”这个名字,据悉,黄祖炎是毛主席唯一亲临墓地祭奠的人。

毛主席与泰安、泰山的故事,展现了他的传奇人生和伟大人格,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朋友充满了深情厚谊,这些品质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愈发深厚。

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他与泰安、泰山的渊源,转向他生活中的点滴爱好时,又会发现一个别样的毛主席。

毛泽东对当大元帅的事儿压根儿提不起兴趣,不过他却有个特别钟爱的爱好——游泳,这一爱好如同他伟大人生中的一抹亮色,同样折射出他非凡的魅力。

打小在故乡的小池塘里扑腾开始,游泳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畅游过中国大地的许多江河湖海。

有回,蒙哥马利站在船舷上,看着毛泽东在长江里如鱼得水般畅游,那矫健的身姿、从容的神态,让蒙哥马利惊叹不已。

他或许并不清楚,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和风浪搏击的过程中,找寻到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一种敢于迎接挑战的自信。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湘江里游泳时,曾遭遇过惊险时刻,差点被汹涌的浪涛给淹没,好在同学及时出手相救,才让他化险为夷。

被救起来后,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可惜的是,这首诗后来遗失了,不过到了晚年,毛泽东却常常跟人提起这两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的时候,常常被群众一眼认出来,这一下可不得了,人们纷纷围拢过来,造成了严重的拥堵现象。

有关部门担心这样会对毛泽东的安全造成威胁,于是就做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者在公众场合时,必须得戴上口罩,毛泽东心里虽然一万个不情愿,可也只能妥协。

他就这样戴着口罩外出考察,走累了,就在铁轨旁或者土坎儿上坐下来歇一会儿,抽口烟。

这样的安排,安全方面倒是没问题了,可毛泽东却觉得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心里满是孤独,从他那有些落寞的神态中,就能看出他的无奈。

有一次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他还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都能跟群众打交道,那才最有意思呢。”说完,毛泽东又拄着他那根心爱的竹杖,踏上了新的行程。

人民日报——向伟人致敬!说说毛主席与泰山、泰安的不了情缘……2018-12-26

《走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