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得丢了她”,宝妈公开承认厌恶10岁女儿,引数万网友共鸣
发布时间:2025-10-08 00:29 浏览量:1
从“只求她健康快乐”到“我恨不得丢了她”,十年时间,把一位母亲从期待推到崩溃边缘
这不是戏剧冲突,是一位宝妈在网上说出的真心话,坦白得近乎失礼,却让成千上万的父母在屏幕前点头叹气
她的困境听起来太熟悉了
大女儿10岁,严重拖延,每天早上从起床到出门,每个环节都要催很多遍,不催就像卡住了,不动
二宝出生后,生活的齿轮又添了两圈——奶粉、尿不湿、辅食、疫苗,每一项都不难,可加在一起就像把人的体力和耐心打成碎片
还有工作,群里小红点不停闪,晚上回家也歇不了,盯作业、检查背诵、拍视频、打卡,家长像多领了一份无薪夜班
她说得很直白:自己被孩子的日常榨干了
说这话的人不是坏母亲,她只是被耗尽了
如果你在早上七点半捧着凉掉的咖啡站在门口催第三遍“鞋呢鞋呢”,你大概就能懂那种“心燃烧、手发抖、嘴还要温柔”的反差
一位父亲在评论区写到,他家的“战斗”经常发生在牙刷和鞋带上,这种小细节,比大道理更刺人
有趣的是,她本以为会被骂“狠心”,结果并没有
她在网上发帖,承认自己“厌恶”10岁的女儿,甚至说“恨不得丢了她”
评论并没有一边倒地指责,反而是大量的“我也是”“我懂”
有人分享每天五点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餐,七点半还在找练习册;
有人提醒她别把坏情绪丢给孩子,也别把所有失败都往自己身上揽
截至2025年10月8日,这个事件没有更多后续公开信息
这句后来话,透露出一种隐秘的常态:多数家庭的风浪,只在门内翻卷
共鸣之外,也有针尖一样的提醒
一位网友的评论被顶到了前排:“亲子关系最难的,是边界感
你总觉得她不会、不懂,不放心她独立,结果把自己逼到绝境”
这话不好听,可够直
身边也有朋友尝试“放手”:闹钟三遍,提醒一次,不动就让自然后果发生——迟到,自己去解释;
忘带作业,下一次自己想办法
不是放弃,而是让孩子明白“我的事我负责”,父母做后盾,不做拐杖
另一位网友说得更冷:“教育不是万能的;
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容易被爱;
记住你的法律义务就行”
这句听起来很刺,却点破了一个事实:父母不是万能补丁,爱也需要边界和方法
过度介入,既消耗父母,也剥夺孩子练习独立的机会
你替他系了十年的鞋带,他不一定会感谢,反倒习惯了“有人收尾”
孩子的拖沓,往往不是从一个早晨开始,而是从一次次“没关系我来”的善意累积
心理学上叫“学会性无助”,生活里更好懂:事情越有人包办,就越学不会自己扛
可把手松开,也不是说走就走,谁都怕“放手第一天就是摔跤第一天”,所以方法很关键——从可控的小事开始,把规则说清,把代价也说清,比如起床时间、出门流程、前一天把书包收好,真的迟到就当作他的“人生第一节时间管理课”
有些父母问,政策难道不能帮一点吗
其实这两年,外部环境确实在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2025年8月发布了一份关于“双减”的评估,做了横跨29个省、157个地级市、约2000名家长的问卷
简洁地说,孩子每天课后学习总时长平均减少了0.543小时,早上上学时间晚了约14分钟,学科类补习每周减少0.683课时,家庭每月教育总支出也少了281元
家长的陪读时长下降了大概15%,压力指标有明显回落
报告还指出,亲子关系、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健康,都出现了实打实的改善
这些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是很多家庭晚饭桌上吵架次数的下降,是孩子睡前那十分钟拥抱的回归
不过报告也提醒,家长的教育投入很容易被周围人的行为牵引,竞争气氛会放大焦虑
这句话值得划线,朋友圈的一张学习打卡,能让半条街的父母跟着紧张,这不是个笑话,而是心理学里的“社会比较”
在共鸣和建议之外,我也忍不住想到那些走向极端的新闻
日本爱知县的“育儿放弃”案,母亲雅美在几乎孤军奋战的困境里,耐心耗尽、情绪失控,最后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新加坡的诺拉,因为受不了孩子“学不会”,动手到孩子死亡,最终被判了8年
这些不是拿来吓人的个案,它提醒我们:当疲惫没有出口,愤怒就会寻找目标,而孩子总是最近的那个
我们当然不该把今天的这位宝妈和极端案例画上等号,但这条斜坡的起点,往往就藏在一句“我忍不了了”后面
你能不能找到支撑点,决定了会不会滑下去
那支撑点是什么呢?
不是一夜开悟,而是一些小动作
家里可以试试把晨间流程写在白纸上,贴在冰箱上,孩子自己勾选;
晚餐时约定10分钟“复盘”,不批评,只说今天哪件事做得顺;
父母轮班,允许谁都可以请一个“情绪假”,出门散步或在车里发呆半小时;
和老师保持信息畅通,告诉对方你在练习“放手”,请把迟到或忘带的后果还给孩子;
如果连呼吸都重了,别硬扛,拨打当地心理服务热线,或去社区的家长支持小组坐一坐
放手不是不爱,是把选择权和代价,慢慢还给孩子,也把喘息权还给自己
也许有人会问,10岁了,真的能靠自觉吗
答案是:不会一夜成熟,但他们确实会在反复试错中长出一点“我能行”
你会看到他第二天会提前五分钟穿好鞋,会在夜里想起作业没签字大喊一声“完蛋”,会在三次迟到被老师点名后,自己把闹钟提前
父母能做的是让每一次小失败安全可控,让孩子在不至于坠落的高度学会独立
当然,承认“我讨厌她”的那一刻,很多人也在讨厌一个被迫24小时在线的自己
承认情绪,不等于放弃孩子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诚实的家庭氛围——可以说累、说烦,也可以道歉、重来;
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妈妈状态不好”,也可以在第二天补一个拥抱
孩子很敏感,他会看见你如何处理坏情绪,这比任何道理都有教育力
这位母亲的帖子之所以被共鸣,不是因为她的厌恶合理,而是因为她的诚实给了许多人一个出口
我们可以一致反对“情绪伤人”,同时给“情绪本人”留一点空间
在“卷”和“躺”之间,也许还有第三条路:少一点控制,多一点合作
这时候,社会的支持尤其重要,比如更多弹性的托管服务、价格合理的心理咨询、学校对“迟到的自然后果”的配合,政策和社区如果能接住父母,孩子更容易被温柔地接住
写到这儿,我始终记得那句老话
为人父母,谁不是一边爱着孩子,一边学习做大人
十年走到今天,愿她能从“恨不得丢了她”的冲动里转身,去做一些“让我和她都不再被丢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