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一李大妈做媒(2)
发布时间:2025-10-09 15:34 浏览量:1
北方的早春,清晨还是凛冽的寒气于空气中肆意弥散,那砭人肌骨的冷意,仿若能渗透每一寸肌肤,地面上,不知何时汇聚的水,已然凝结成一片冰霜。
王妈早早起身,为家人精心做好饭后,便挑起水桶去担水。她踩在那覆着冰层的地面上,只觉滑腻难行,每一步都需谨小慎微。路过李大妈家门口时,恰好与出来拿柴火的李大妈相遇。
李大妈是个巧舌如簧之人,尤其热衷于为人说媒。她并非贪图钱财或其他功利,纯粹是沉醉于讨好他人、收获夸赞的那种愉悦之感。只要有人赞誉她口才出众,她便会眉开眼笑。若有人请她作媒,无论关系多么盘根错节,她都想尽办法来回搅和,许多时候让人哭笑不得。
李大妈笑容可掬,亲切地说道:“哟,这么早去担水呀,女人家可不能过于劳累了。”王妈回应道:“早上担了水,上午打算抹些‘背子’。”李大妈笑着说:“那甚好,拾掇拾掇了,来槐树下纳鞋底子。”王妈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上世纪60年代,农村人所穿之鞋大多为自家手工制作。其制作工序颇为繁复:首先,要把一些破布头均匀地刷上熬制好的稀面糊,然后一层一层地粘贴在一块大木板上,大约需粘贴五六层,最终形成一块厚实的布片,这便是专门称作“背子”的材料。
待“背子”晾干后,将其从木板上小心揭下,依照鞋底和鞋帮的形状进行裁剪。鞋底所需的布层要更多一些。接下来,便是纳鞋底和鞋帮的工序。鞋帮的外面需覆上一层新布,通常选用黑色的布料。纳鞋底时,需先用锥子扎出一个个小眼,方能穿针引线,因为直接用针难以穿透厚实的布层。
那一代人大多子女众多,大部分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做鞋便成了女人们耗时最多且只能在闲暇时间完成的事务。因为下地劳作是农民男女共同的营生,而洗衣做饭则是女人每日必做之事,而做鞋这种针线活,只能抽空去做。故而,做人艰难,做女人更为不易,做农村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闲暇之际,男人们大可悠然地打打排、看看戏,而女人们,只能是有整理好手头的针线活,才舍得在一起边做生活边聊天,而针线活中最多的就是钠鞋底。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这便是他们那一代农村妇女的一种休闲时光了。
中午过后,李大妈突然来到王妈家,说是看看“背子”抹得够不够多,可不可以给她一双“袜底子”。那时的袜子是棉线材质的,老人们买回来后纳个鞋垫子缝上去。王妈说:“行,干了之后我给你送去。”
王妈的女儿在一旁洗碗,李大妈笑着说:“大妹子,也该给闺女寻个婆家了,一个女婿半个儿,早点嫁出去,可以帮你分担些体力活……”
——未完待续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本故事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