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的道理
发布时间:2025-10-10 10:07 浏览量:1
我五十七岁了,还在报社做校对。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单位,下午六点半准时踏上归途。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已过去了大半生。
上周三,下班回到家时,浑身疲惫。刚推开家门,便看见鞋柜前随意放着一双旧布鞋,鞋底还沾着干涸的泥块。我十八岁参军,三十五岁转业,一直保持着整齐的习惯,鞋子必须摆放规整。心里顿时有些不悦。妻子从厨房探出身,手里还拿着锅铲。我没忍住,开口便说:“鞋怎么又乱放?说过多少次了。”她头也没抬:“我正在炒菜,腾不出手。”我更不高兴了:“抽空摆一下,能费多少事?”她把锅铲一放:“你一进门就挑毛病,顺手摆一下不行吗?我忙前忙后,你就只看到鞋没摆正?”
我心里有一套自己的道理:鞋子放好,家里整齐,走路也安全。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到她那里就说不通?正想再说什么,儿子从房间走出来,眉头紧锁:“爸,您一进门就吵,我在写方案,头都大了。”我一听,心里更不是滋味——怎么好像谁都不愿意讲理?
那晚吃饭时,我沉默不语。妻子炒的土豆丝明显盐放多了,但我没吭声,知道一开口又难免争执。饭后,她递来一杯茶,用的是一只普通的琉璃杯子。我有些疑惑,问我那只宝贝紫砂杯呢。她说:“儿子不小心摔碎了。”我心里一紧:“那可是我当年有奖征文得的纪念品,用了十几年啊!”她只是淡淡回道:“杯子嘛,终归是用来喝水的。”
夜里,我辗转难眠。想起那只紫砂杯,心里仍不是滋味。按说应该珍惜物件,更何况是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可妻子的话,似乎也没错。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常把父亲的烟斗藏起来,父亲从不着急,只笑呵呵说:“找找就行。”那时候日子虽苦,却没人较真谁对谁错。
第二天起床,看见鞋柜边多了个小板凳。妻子说:“坐着换鞋,省得弯腰。”再一看,那双布鞋早已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没说话,心里却一下子轻松了。
昨天下班,我特意绕到集市,买了只新的砂杯。不是紫砂,就是个普通杯子。回到家,妻子正在阳台上晾衣服。栏杆上挂着我那件工作服,袖口的破处已经缝好了,针脚细密整齐。她回头看见我手里的袋子:“又乱买什么?”我掏出杯子:“给你泡枸杞用的。”她抿嘴笑了:“我那瓷杯还好好的呢。”
晚上儿子回来,带了一包桂花糕,说是同学给的,非要让我们尝尝。我嫌太甜,妻子更不喜欢那味道,结果大半盒都让他自己吃了。儿子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地说:“在家嘛,吃得高兴就好。”
如今我终于明白:家,本来就不是讲理的地方。鞋乱了可以理,杯子碎了可以换,菜咸了兑点水也能喝。可要是句句争对错,再暖的心也会变凉。正如校对文章,我的职责是修正讹误,而非重写文本。字句间自有作者的气息流转,只要文意通畅,无别字病句,便不必执着于合乎我的用词习惯。有时候,放过无伤大雅的小差错,反倒保全了文章的本真。
妻子昨晚问我:“退休后有啥打算?”我说:“或许找点零活干干。”她点点头:“随你。”这两个字,我琢磨了半宿——家里最好的道理,或许正是那不执着于道理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