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游黄鹤楼被小女孩认出,群众蜂拥而来,山上丢了好几箩筐鞋

发布时间:2025-10-10 15:41  浏览量:1

1953年正月初二清晨,武汉蛇山上还是寒意未散的雾气。看门老人老朱提着水桶爬台阶,忽然发现黄鹤楼门口多了几位戴呢帽的陌生人,他们站得笔直,四下张望,却不说一句话。老朱心里纳闷,没想到短短一个时辰后,他会亲眼见到黄鹤楼自辛亥后最热闹的一幕。

短暂的检票仪式结束,一位身材魁伟、步伐舒缓的长者顺着石阶而上。同行者都遮着面口,却挡不住那熟悉的侧影。老人边走边问:“楼里现存碑刻多少?”随行干部小声答道:“现存三十六通。”语气谨慎,显然生怕打扰兴致。那位长者正是刚刚结束长江水情调研的毛主席。

春节期间,游客本就多。毛主席在二楼凭栏远眺,见滔滔江水仍旧高过冬季平均水位,随口说道:“汛期再来,码头要提前预防。”在场警卫心知他谈工作已成习惯,却只能暗暗记下。

人群的喧哗,是从一块煎豆腐摊位前突然炸开的。摊主方大娘把铲子一抖,还没来得及招呼顾客,两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抢先尖叫:“毛主席在这儿!”童音穿过薄雾,比钟声响亮。周围游客先是一愣,随后蜂拥而至,像春潮灌满江滩。

毛主席被簇拥在人墙中央,双手还握着先前伸来的几只手,抽不回来。他没有显露焦躁,只是侧身说了句:“同志们,慢些,别挤。”声音不高,却透着沉稳。警卫罗瑞卿身高马大,硬是在拥挤的人海里撑出半人宽的空隙,护在主席左右,两臂像门框一样死死卡住,汗水顺着军帽帽檐滴下。

有意思的是,越往楼下走,围观者就越多。小贩丢下秤砣与油锅,学生扔了书包,满山遍布的“主席万岁”呼喊此起彼伏。地面散落的鞋子、竹篮、草帽,层层叠叠,把石阶铺得像集市。数十名警卫被冲得七零八落,有人干脆顺势站上栏杆,高喊:“注意安全,莫挤倒老人孩子!”短短十分钟,楼前空场已人头攒动。

毛主席原本打算步行下山,再坐船渡江。现在连转身都困难,只能随着人流缓缓移动。罗瑞卿低声建议返身登楼避让,被主席摇手拒绝。毛主席说:“大家高兴,就让他们近些。”随后又补上一句玩笑话,“罗部长,今天算你的体能训练。”罗瑞卿只得苦笑,示意几名警卫继续护送。

石阶尽头就是江边渡口。人群推着主席一路前行,有人被挤掉鞋,也有人抬着孩子举到肩头让小家伙“看一眼毛主席”。半小时后,警卫终于把主席“护送”上停靠的渡船。船一离岸,山坡与码头站满挥手的人,场面壮观到连江面寒风都压不下热度。

警卫局事后清点遗落物品,单是鞋子就装满了七筐,草帽和小摊篓加起来又是一车。罗瑞卿拿着统计单向主席汇报,自嘲道:“别看我们人多,还是被群众一冲就散。”毛主席笑道:“人多力量大呀!不过安全工作也要跟上。”一句提醒,既是肯定,又是要求。

同年夏天,武汉有关部门吸取教训。主席来游长江的消息密级升格,湖北省公安系统挑选出二十余名水性佳的干警,用一个月时间在沌口专练保护阵形。朱汉雄在纸上画的“八卦阵”——外方内圆的游动人墙,由此成型。阵形要求护卫游动同时保持环圈,确保任何意外都有人接应。

6月中旬,毛主席抵汉,刚下飞机便对王任重说:“先游长江。”一路保密措施做足,轮渡二号横渡江面时,岸边群众并未察觉主席已在江中。毛主席先在船尾换装,扶梯而下,背入江水,适应水温后飘然顺流。外圈护卫结成人墙,四艘小艇在角上随流微调,远看犹如移动堡垒。主席在水里侧泳、仰漂交替,一边看江景,一边与陪泳干部简单交谈。“水力大不大?”“二级流速,正适合长距离。”短短一句对答,说明警卫与主席默契已成。

两个多小时后,行至甚家矶。前方水面被沙洲分流,回旋暗涌增多。护卫根据既定计划劝说主席上船。毛主席见水势确实复杂,点头同意。但兴致仍浓,回到轮渡二号就着樊口鳊鱼用餐,兴起时挥笔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用餐桌纸随手题就,船上厨师至今当作传家宝收藏。

这次周密行动圆满收官,朱汉雄的“八卦阵”得到中央警卫局肯定。毛主席回北京前谈及黄鹤楼那场“脱鞋风波”与此次江泳,打趣说:“进退都有文章,关键看准备。”一句话,道出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喜悦,也把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点到即止。

往后四年,毛主席先后十余次到武汉横渡长江,每回湖北公安都会提前排练水上阵形。热潮带动了武汉市民游泳热,一到盛夏,江滩上满是练臂划水的人影。游泳成为都市新风尚,也成为这段岁月里普通人与领袖共享的独特记忆。

黄鹤楼石阶上的那几筐鞋,后被清洗晾晒,分送给需要的码头工人。老朱仍守着山门,每逢新游客问起那年正月初二,他就笑着摆手:“去问江边的浪花吧,它们记得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