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成长需要更多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5-10-12 09:10  浏览量:1

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正好撞见一位妈妈在跟教师争执。起因是孩子手工课上把卡纸粘歪了,妈妈觉得教师没及时纠正:“连手工都做不整齐,以后怎么养成好习惯?”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此前一次家长讨论:家长认为孩子画画要用指定色系的彩笔,玩积木要先看“搭建教程”……可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拆解得如此“标准”,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家长对孩子要求的背后,潜藏着一些深层焦虑。现在打开育儿平台,总会看到“3岁认识200个汉字”“小班孩子自主整理书包”的“优秀案例”,不少家长怕孩子落后,便照着这些“模板”规划孩子的成长。邻居为了让孩子“赢在细节”,每天早上会提前帮孩子把鞋带系成蝴蝶结,还有家长要求孩子画画时不能乱画,必须有目的、有规划。这些看似用心的安排,却悄悄剥夺了孩子试错和探索的机会——孩子系不好鞋带,其实是在练习手部精细动作;画得“乱七八糟”的涂鸦,其实藏着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想象。可“标准”让这些成长的可能性被一一否定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长的“标准”正在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我曾在幼儿园观察到一个细节:一个孩子想把积木搭成“歪歪扭扭的房子”,奶奶却执意要按图纸改造成“标准城堡”。可以想见,久而久之,这个孩子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求助成人,甚至会因为怕“做错”而不敢尝试新事物。3—6岁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性的关键期,他们需要在“自己做”的过程中感受“我能行”。比如不小心把水杯打翻后,学着用纸巾擦拭;手工做得不完美,愿意再试一次。可各种“标准”要求,让孩子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反而容易养成依赖和畏难心理。

其实,真正对孩子有益的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应给孩子留出“不完美”的空间。就像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泥巴区,孩子用脏乎乎的小手捏出奇形怪状的“蛋糕”,脸上却挂着最灿烂的笑容。在这里,没有“正确的捏法”,只有自由的创造。还有自主整理角,虽然孩子叠的衣服歪歪扭扭,玩具摆放也不够整齐,但他们在反复尝试中学会了“对自己的物品负责”。这些看似“不标准”的场景,恰恰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土壤。

家长不妨试着放慢脚步,把“标准”换成“成长”。比如孩子画画时,不纠结颜色是否涂在了轮廓里,而是听听他画里的故事;孩子整理书包时,不急于纠正书本摆放顺序,而是鼓励他“下次记得把水壶放在外侧”。当我们不再用“完美”要求孩子,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潜力——那个曾被妈妈嫌弃“把卡纸粘歪”的孩子,后来用歪歪扭扭的线条画出了“会飞的校车”;那个总被奶奶干预搭积木的孩子,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搭出了能让小球滚到底部的“螺旋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