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29批童鞋被检不合格或引发性早熟!5款冬鞋打死别买!致娃扁平足、崴脚!速查!

发布时间:2025-10-14 07:17  浏览量:2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儿童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抽样检验89组批样品中,有29组批样品质量检验结果不合格

图片来源:微博

之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专门对童鞋进行了检测,发现不合格率非常高。

据上海市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费国平介绍,童鞋抽查的不合格率为24.5%,有48批次产品不合格。

48批次不合格项目中,邻苯二甲酸酯指标不合格的就有31批次,占比高达65%。

邻苯二甲酸酯类超标,无法通过水洗、晾晒等的方式轻易除去,且危害很大。

邻苯二甲酸酯,已被世卫组织公告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它能通过皮肤接触、汗液吸收、呼吸道、婴幼儿吮吸等多种形式进入体内并在脏器中蓄积,从而对肝脏、肾脏等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还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对儿童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儿童性早熟。

实际上,国家对儿童鞋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有明确的限值要求——不能超过0.1%。

根据GB 30585-2014《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规定,14周岁及以下儿童(鞋号不大于250mm)日常穿用的鞋类(不适用于童胶鞋),可触及部件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不能超过0.1%。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危害这么大,国家又有明确限值,为什么还是被“大张旗鼓”地用在童鞋上?

这主要是由于,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非常廉价、又应用的非常广泛的增塑剂。

其中还有一些大品牌,真是防不胜防。咱们家长要如何避免给娃买到劣质、有毒的鞋呢?

不同年龄段宝宝选哪种鞋?给娃选鞋有什么好方法吗?

冬季选鞋避坑指南:这5类鞋子请慎选!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选冬鞋时容易盲目跟风,但有些看似实用的款式其实暗藏隐患。

下面这5类鞋子,建议谨慎购买:

1、设计不合理的雪地靴

雪地靴虽然穿脱方便,却存在不少设计缺陷。鞋内空间密闭,毛绒内衬易因出汗潮湿而滋生细菌,可能引发脚臭或脚气。鞋型过于肥大,无法有效支撑和固定脚踝,容易导致孩子走路拖沓、姿势不正确。鞋头和后跟偏软,保护性差,增加崴脚和踝关节损伤风险;鞋底太平,缺乏足弓支撑,长期穿着可能影响足弓发育,甚至导致扁平足或内八字。

2、厚底棉鞋

鞋底过厚、过硬的棉鞋会带来这些问题:削弱脚踝稳定性,影响身体平衡,增加崴脚风险;鞋底前1/3处不易弯折,导致走路费力,限制活动;建议选择鞋底厚度在0.5–1厘米之间,尽量不要超过2厘米。

3、长筒靴

长筒靴外观时尚,却不一定适合儿童:鞋帮和脚踝处通常较硬,束缚脚部活动,影响血液循环;鞋内空间狭小,容易挤压脚趾,长期穿着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甚至引发甲沟炎;建议6岁前尽量不要给孩子穿长筒靴。

4、棉拖鞋

棉拖鞋鞋体宽大,无法固定双脚,孩子行走时需用脚趾用力“勾住”鞋底,易导致:走路摇晃、足底肌肉疲劳;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脚趾和足弓发育;同样建议6岁前不要给孩子穿。

5、高跟鞋

儿童高跟鞋不仅影响站姿、走姿,还可能:导致脊柱受力异常、骨盆变形;

增加扭伤、骨裂风险;根据国家标准,儿童鞋跟高不应超过2.5厘米,超标的建议不再穿着。

选对鞋,记住这三点:

分龄选鞋

学步前(1岁前):建议穿保暖防滑的地板袜或鞋袜一体鞋,鞋底轻薄柔软,帮助宝宝感受地面。

学步期(1–2岁):选择脚跟固定、前掌易弯折的学步鞋,支撑脚踝,防摔防崴。

稳步期(2–3岁):鞋底应有一定厚度(约1–1.5厘米),具备减震功能,鞋头宽敞,粘扣设计更佳。

尺寸合适

鞋内长应比脚长大0.5–1厘米(冬季建议1厘米);

切勿“贪大”或穿二手鞋,不合脚的鞋会影响步态和足部发育。

牢记“三看五做”

看鞋头:选包头、宽头,不选尖头;

看鞋面:透气柔软,无压迫感;

看鞋底:防滑、前1/3处易弯折。

“五做”检验法:

一折:弯折鞋底,应在1/3处弯曲;

二捏:后跟、鞋头应有足够硬度;

三拧:鞋子不易变形;

四按:鞋内前掌不宜过软;

五闻:无刺鼻异味。

这些“酷炫”鞋也要当心:

闪光鞋:强光伤眼,诱导低头走路,甚至有电路安全隐患;

叫叫鞋:发声干扰注意力,高分贝可能损伤听力;

洞洞鞋:材质过软,易变形脱落,电梯事故频发;

二手鞋:鞋型已变,影响足部发育。

为孩子选鞋,安全与健康永远排在第一位。掌握科学选鞋方法,让孩子穿得舒适、走得稳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82898800

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