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遗艺丨晋福祥鼻梁鞋制作工艺:四代匠心,只为做好一双鞋
发布时间:2025-10-15 02:15 浏览量:1
始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晋福祥鼻梁鞋,深谙传统中式美学与鞋履文化之道,将“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融进鼻梁絇(qú),将“平常心是道”的哲思纳入千层底。
一针一线,一板一眼,坚守匠心做好每一双鞋子,是王岳飞始终不渝的信念,也是王家四代人传承的宗旨。2024年,晋福祥鼻梁鞋制作工艺被迎泽区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中国娃》的歌词中所唱,“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走得正,站得稳,踏踏实实闯天下……”记忆深处,是母亲用爱的顶针纳出密密匝匝的千层底。千百年来,一代代国人,都是穿着千层底布鞋,堂堂正正、脚踏实地地去闯天下。
“絇”是指在布鞋前端“中规中矩”的一根嵌绦,俗称鼻梁,也是晋福祥布鞋特有的工艺结构。晋福祥鼻梁鞋是传统千层底布鞋的延伸,通过鞋头中脊隆起实现力学支撑与美学统一。
1898年,王岳飞的曾祖父王锡喜凭借自身过硬的制鞋手艺,创办了私营手工布鞋作坊——晋福祥,开始走上了自产自销之路。晋福祥鼻梁鞋制作技艺也正是发轫于此时。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晋福祥鼻梁鞋制作技艺逐渐成熟,成为山西地区的特色文化符号。至2022年,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继承了祖父辈的技艺,致力于传承、发扬与创新,创建了晋福祥鞋文化馆,并在迎泽区成立了山西晋福祥商贸有限公司。
走进古色古香的晋福祥鞋文化馆,陈列着布鞋、皮鞋、木屐、绣花鞋、花盆底、虎头鞋等不同种类不同年代的鞋履文物1000余双,文化馆从中华鞋祖——孙膑的故事讲起,由远及近地串联起古老而悠远的中国鞋履文化。从兽皮到丝绸,从木屐到跑鞋,中国鞋履的每一次变革都呼应着时代的脉搏。
“说起鞋履文化,可就深远了。《易经》里有一卦‘履’,这个履就是鞋子的意思。履卦以“礼”为本,喻示人的行止需符合天道。鞋履作为“足下之物”,不仅是护体之器,更是‘履道而行’的象征。”王岳飞笑着说。
晋福祥鼻梁鞋鞋面以素面工艺呈现出质朴的质感,核心工艺“鼻梁絇”结构,体现了“行必履正,无怀侥幸”的秩序法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物化表达。身着这样的鞋子,行走时恰似扁舟点水,步履端方,足下生风。
从《易经》的“履卦”到晋福祥的“鼻梁絇”,传统鞋履将抽象的“中庸”“忠信”化为流动的文化符号。当现代人重新系紧这千年絇带,感受到足下的清凉自在,或许能寻回那份“从容中道”的精神原乡。
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晋福祥仍坚守着祖传的慢功夫,让行走带着手作的温度与自在的诗意。
据王岳飞介绍,晋福祥鼻梁鞋的制作要经过打袼褙、剪制底样、填制千层底、纳鞋底等十几道传统工序。其中纳鞋底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最为考验手艺,3000余针的细密缝制,是匠人与材料的对话——层层叠叠的布片带来如步云端的柔软触感,细密的针脚写着对完美的执著,在细节上打动人的手工鼻梁鞋才显得弥足珍贵。
鞋底纳完之后,为了保证受力均匀,需要用榔头敲平,才能保证穿上之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勾勾坎坎,都能够“如履平地”。整个过程均采用手工制作,需要7—10天才能完成。
在晋福祥,布鞋面料采用高端礼服呢,鞋底均为镶芯底,连纳底的针数都有严格控制……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执著坚守,让一双鞋如同一件雕琢的艺术品。
为了不与现代潮流脱节,王岳飞大学专门选择去鞋都温州,学习鞋靴设计,掌握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在鞋的外观和保健养生功能上都具有超前的意识。
在外观上,为了确保鞋子能够完美贴合双脚,公司引进了先进的脚型激光三维扫描仪,可精准测量脚型数据,根据系统全自动生成的足型参数报告,快速精确地定制出最为合脚的鞋子。
同时王岳飞深知,一双好鞋不仅是对日常舒适的保证,更是守护足部健康的重要伙伴。于是他在自家传统布鞋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竹、木炭、艾叶等天然材料融入布鞋中,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近年来,王岳飞更是将精力放到鞋履文化的研究工作。他注意到,随着这些年汉服热的兴起,传统汉鞋研究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于是他投入到传统汉鞋的研究中,最近正在进行明制朝靴的复原工作。
“晋福祥”不仅是一个鞋履品牌,更成为一种别样的情怀。一位回头客10年后又一次光顾老店,往昔回忆历历在目,王岳飞笑着说:“时光飞逝而匠心永恒,‘晋福祥’与您相约下一个10年、20年……”